十年坚守 以科学的名义
科学网是我每天必上的网站,也是我每天上的网站中上的时间最长的一个网站,上科学网看博客已成为我科研生活的一部分,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不知不觉已经相伴十年,感谢科学网提供的平台,让天涯海角的博友们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充分交流、发表观点、自由争辩,期待下一个十年会更好!
短短十年,280多万名科学家、科技人才、知识精英在这里风雨同舟、畅所欲言;12万实名博主围绕她争鸣交锋、笔耕不辍。她不仅稳居科学类中文网站最前列,更成为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精神家园。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从吐绿萌芽到枝繁叶茂,科学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坚守”二字。正是对科学、理想、道德良知、朴素初心的坚守,才让科学网在中国科技体制深刻变革的大潮里中流击水、踏浪而行;在信息技术新旧交替的大时代中昂首阔步、独树一帜。
回望11年前,那是一个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深层涌动、积蓄能量的岁月。因其海量信息、多媒体表现形式、跨越时空限制和即时互动的特色,网络媒体开始引领世界媒体发展的未来。而2006年也被称作“中国新媒体的起飞年”。
那一年,国内各门户网站开始加入博客阵营,进入博客的“春秋战国”时代。彼时,博客、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型社区等新媒体形式,激发了科教界精英群体对基于网络平台交流互动的强烈需求。
当时,在科技传播领域耕耘近50年的中国科学报人敏锐地意识到,打造一个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新媒体平台已是当务之急。2006年,中国科学报社将网站建设确立为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时组建了科学网创业团队。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支全新的团队密集调研了科学网的定位和架构,集中进行系统开发和早期的内容建设。2007年1月18日,怀抱着服务科学、服务科技工作者、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的理想,科学网应运而生正式上线。
一经上线,科学网便崭露锋芒,跻身于当年我国科技类网站前十名之列。此后,科学网陆续经过多次改版,在原有频道不断优化、完善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先后推出会议、人才、组群、院士以及科普等深受用户喜爱的频道。与此同时,科学网手机版、科学网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科学网电子杂志等也相继上线。
经过十年的不懈积累和壮大,科学网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坚持精英化、实名制、分众传播的发展模式,不断完善频道结构,优化人机界面,服务用户需求,革新技术架构,现已成为具有垂直化、专业化特点的中等规模网站,在国内外科教类网络平台中独树一帜。
但无论如何改版,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无论经历多少困境,科学网始终坚守初心,十年专注科学界、专注科学家,从未偏离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的正道。
守得云开见月明,坚守带来成长和收获。2014年,科学网注册用户突破100万大关;2017年,注册用户达280多万,涵盖国内外各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科研人群。科学网人用执着和付出一步步迈向自己的初心。
5年前的美国硅谷,当科普作家张天蓉想在国内找个“地方”发表自己的科普文章时,有朋友质疑道,“国内现在有人看科普吗?”
反驳声来得极快:“不是完全如此,不少人还是很关心科学的,你们不知道吗?国内有个颇负盛名、读者很多的科学网。”
谈及科学网让自己“欲罢不能”的原因,张天蓉坦言,“科学网堪称全球华人的科学家园,其涉及的科研人员数量之多,素质之高,研究领域之广,涉及部门之宽,都是别的网站不能比拟的。”
在大部分网站还只是网友们匿名狂欢的场所时,科学网早已开展实名制。设立之初,科学网便明确规定,所有博主必须实名注册,经审核后方能开通博客。
“审核与实名制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增加分享内容的可信度,科研人员的专业形象也有利于学术内容的传播,帮助读者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公共事件。”科学网互动部主编方芳解释说。
此外,科学网将所有用户按照学科分类体系对应到每一级子学科,垂直化与专业化管理使得用户可以在科学网社区中寻找到与自己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用户,扩大人际交往和科研合作范围。
“苛刻”的管理运行模式换来了高素质的用户群体。调查显示,科学网50.6%的用户为研究员/教授职称,30.1%的用户为副研究员/副教授职称;50.4%的用户为博士学历,27.33%的用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大多数用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知名博主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两院外籍院士何毓琦,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郝柏林,知名科学家饶毅、鲁白等,发表博文总量超过100万篇。
除了高水平、高学历的用户所带来的潜在公信力,科学网众多“王牌”频道坚守专业性、权威性,在提升科学网的行业及社会影响力方面同样功不可没。
在科技新闻获取方面,科学网新闻频道自上线以来,多次对国内外重大科研成果及重大事件进行了全面、及时的报道,并与人民网、腾讯网等网络媒体保持良好的新闻协作关系,使之成为海内外科教界新闻、资讯、论文重要的传播平台。
“与同类网站相比,科学网同时兼具权威和全面,我们尽可能不漏掉一条相关信息。”科学网新闻部主编郭晓表示。正是对于权威和全面近乎严苛的要求,使得科学网铸就了科教界的良好口碑,深受广大用户的好评。
2013年12月18日,第二届中国品牌年会在京举行。科学网以“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兼具专业性与公共性的科学传播、良好的行业口碑和社会形象”等优质品牌形象,荣获“年度影响力行业网站”称号。
“科学网的十年所带来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为科技界构建了一个基于共享、交流与反馈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科学网博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侠这样定义自己眼中的科学网。
12万名博主,100万篇博文,十年来,海内外科技工作者将这里作为言论阵地,立足科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发出的科学声音,经由科学网放大、发酵,继而响彻海内外,振聋发聩。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2012年,科学网博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代展发表了关于自己的学生、“科研苗子”逃离科研的博文。经科学网头条推荐后,一周内该博文科学网点击量达13万,使得“逃离科研”成为2012年底全国热议新闻线年“”代表们的热烈讨论。
时至今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科技界的重要话题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高度的关注与争鸣,任何科技政策的出台都无法绕过科学网众多独立博主的评判。这无形中促使决策者审慎决策,并尽量吸收来自这个科教界不可或缺并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平台上所发出的声音。
2016年4月,以陈学雷等科学网知名博主为代表的8位学者,在科学网上联名首发了题为“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一些问题的意见”的博文,指出最新公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所存在的问题。该文章在科研圈和社会上迅速传播,进而掀起一场极为深入的广泛讨论。
今天的科学网,不仅成为华人科学界讨论热点话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成为科学界思想火花碰撞的舞台、争鸣创新的原创发源地,更成为凝聚共识、影响中国科技体制变革的助推剂。
2013年8月1日,科学网4位知名博主曹聪、李宁、李侠、刘立在《科学》杂志上撰写题为《改革中国科技体制》的文章,把脉中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思路,继而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对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科学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开放的公共领域,只有公共领域的存在,科技共同体才能从虚拟变为现实。”李侠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平台,科学网拥有众多的人才与知识优势,这使其理所当然地走到了时代与公众的前面。而科学网人长期坚守开放的言论阵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见贤思齐的境界,努力维护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在这一平台发言的权利,这一坚守得到了海内外科教界广大“草根”的拥趸。
“科学网博客是科学家们的茶馆。和英国球迷们聚集的酒吧不同,茶馆里高谈阔论的人们是清醒的醉汉,谈论的不是赛场风波而是科技场的风雨。能以茶代酒,也只有科学网了。”科学网博主、美国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韩健在科学网十年的感言中这样写道。
经过科学网博主推荐、科学网注册用户投票、院士专家评委严格评审,2016年度人们心目中的“科学明星”隆重揭晓,10位获奖者既包括推动中国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具有优秀创新能力与重大影响力的科学家,也囊括了科技传播者(含科普工作者)和科技企业领军人物。
自2010年中国科学报社发起“科学网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来,以科学网为平台,这一评选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其不仅是对当年科技进展、科学发展的系统梳理,更是对优秀科技人才的鼓励和支持,在科技界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
十年来,科学网坚守为科学服务、为科学界服务的初衷,在为广大科教群体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和丰富的实用资讯,打造学术交流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平台的“本分”之外,还充分发挥“媒体+互动”的平台优势,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巨大行业乃至社会影响力的大型科教文化活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度与参与度。
2008年、2010年、2012年,科学网分别以“创新先锋科学精英”“科技闪耀青春之光”“青春畅想魅力科学”为主题,举办了三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累计吸引参赛选手超过2000名,参赛博文突破2万篇。这一赛事受到了广大青年科研人员的赞誉和欢迎,甚至发出“博客当若科学网”的由衷感叹。
2011年,由中科院主办的“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投稿。作为承办单位,科学网承担了重要的网络征文任务,并成为高质量稿件的来源地。最终,100多名博主通过科学网发布并投递了139篇有深度、有思想的征文。
2012年1月18日,适逢科学网成立五周年之际,科学网顺势推出“科学网五周年网络晚会”,晚会面向科学网博主和广大注册用户征集到包括自制视频、相声、小品、乐器演奏、舞蹈、书画、摄影、诗词等形式在内的节目92个,并收获了50多位博主撰写的贺文。
与这些高影响力活动遥相呼应的,是十年来科学网博主分享的大量精彩博文。这些文章或阐述严肃严谨的科学实验,或激辩科教界内的是非黑白,或分享为人师表的点点滴滴,或抒发笑泪交加的人生感悟,可谓精品荟萃。在科学网的“牵线搭桥”之下,目前已有多部博主精华博文集萃作品出版面世,以飨读者。
其中,《大师小文》与《大家博友》带我们走近“平民院士”李小文的科学网世界;《科学人生纵横》展现了何毓琦院士多姿多彩的科学家生涯;《世纪幽灵:走近量子纠缠》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近神秘的量子世界;《智者不惑:科学网博文集萃》和《流动的科学:科学网2008博文集萃》则通过博主们笔下别样的风采,展示了科学的原生态。
多年来,科学网在坚持自身媒体属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打造一个活跃、开放的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教界群体在学术讨论及社会热点问题上的参与程度,并使这一群体所发出的有益于科学研究及社会发展的声音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科学网人将这一理念解读为“社会企业”所应当扛鼎的社会责任,即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而是以解决重要社会问题为己任。
“以此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文化这一主旨,向社会传播更多带有科学理性的正能量。”科学网总编辑张明伟表示。
20天,30名两院院士牵头,3000名网友签名支持,2012年4月,以科学网为平台,一场声势浩大的烟草获奖的签名征集活动落下帷幕。在科学网以及3000名网友的大声疾呼之下,“中式卷烟”项目最终止步于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名单。
科学网发起的这一事件引发的震荡并不仅限于公共卫生和科技领域,更深深触动了整个社会。对此,科学网网友将其评价为“正义的胜利,科学的胜利,科学网的胜利”。
2009年起,一场以科学网博客为“阵地”打击学术造假的“战役”被国内外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并报道。6名西安交通大学的老教授,用时近2年,坚持不懈地在科学网博客实名举报学术造假行为。随着科技部发布公告撤销原西安交大教授李连生所获科技进步奖,这一造假案最终得以水落石出。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因为获奖项目存在虚假问题而决定撤销重要技术奖项。来自中国受欢迎的科学网站科学网的众多博主们纷纷对此决定表示欢迎,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表明政府开始严肃对待中国的学术不端现象。”《科学》网站对这场由科学网“辐射”至全中国的学术不端大讨论予以高度评价。
无论是进行学术讨论,还是对学术不端等有损于科教界乃至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发起挑战,科学网一直坚守科学的良知,并通过这一由广大科教界群体聚集的交流平台将正能量扩散到全社会。在这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科学网的这一坚守不但有助于中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也助推了社会正义、社会公平。
“科学网的眼光是世界的,目标是明确的,立场是鲜明的。科学网反映的是学术界的声音,展现的是学术人的生活、智慧和风采,书写的是学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科学网博主、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如是说。
十年来,科学网坚守初心,始终铭记并践行着肩上的这份社会责任,也因此收获了广大网友的感动与信任。
十年来,科学网坚守科学,用键盘和屏幕传递新知和温度,推动科学普及、科技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
玉经琢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在坚守中成长,在坚守中期待,下一个十年,科学网仍然是最美的精神家园。■
- 标签:科技新闻20字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十年坚守 以科学的名义
科学网是我每天必上的网站,也是我每天上的网站中上的时间最长的一个网站,上科学网看博客已成为我科研生活的一部分,并给了我很大…
-
最近的新闻大事10条 简短时事新闻10条
条在哪看?365资讯简报每天精选10-12条简短时事新闻
- 专科学校(专科学校有哪些)
- 小尾寒羊科学饲养技术(圈养小尾寒羊科学饲养技术)
-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是北大核心期刊吗)
-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中国科学家的故事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