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新闻

现场|奔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今天江苏省委向他们发出呼唤

现场|奔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今天江苏省委向他们发出呼唤

  江苏超过60岁的老年人占比已达23.32%,面对老年康养需求、老年“数字鸿沟”等,如何给出科技解决方案?

  江苏人多地少,实现粮食自我保障“很不简单”,面对种源“卡脖子”等问题,如何打造“苏”字号农业品种、技术和装备,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新冠病毒出现变异,如何创造更多像“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这样的社会治理经验,如何用科技的力量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开局之年,破题创新。今天,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南京开幕。江苏省委娄勤俭在大会向全省科技工作工作者提出三个问题、寄予三个希望,勉励他们从“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中找准舞台、找到平台,在科技自立自强的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勇当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岁末年初相聚,回顾一年收成鼓舞人心。这一年,江苏收获了无比的温暖、经受了罕见的考验、交出了厚实的答卷。在今天的会上,“瞭望君”注意到,娄勤俭在总结成绩时特别强调,我们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时时处处彰显着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创新的力量。他向辛勤耕耘在创新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致以满满的敬意。

  奋斗无止境。所有的成绩都是面向未来的起跑线。新年伊始,娄勤俭向科技工作者提出“三个希望”,这第一个希望就是——

  以科技赋能产业为己任,把“卡脖子”清单作为科研攻关清单,在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上发挥更大作用。

  “推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竭的驱动力。”这是娄勤俭交给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从0到1”,这几个字,娄勤俭曾多次提及。还记得吗?去年10月,娄勤俭在苏州大学调研,考察建设中的学苏州校区时提出,江苏高校数量居全国各省首位,许多高校在科研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要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更加注重“从0到1”的创新,更加注重创新与产业融合。

  “从0到1”的创新,不只是从无到有。去年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创新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最突出的是两个关键词就是核心地位、自立自强。

  自强,就是解决“拿什么与别人交换”的问题,锻造自己的长板、形成独有的优势,支撑更高水平参与全球竞争合作。

  对“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江苏来说,发挥实体经济优势,特别是制造业优势,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最关键的就是科技创新。娄勤俭说,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江苏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基础厚实的优势,统筹发展与安全,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百折不挠地办好自己的事,抢占先机、制胜未来,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伟大征程中展现江苏担当、作出江苏贡献。

  从0到1,既把握创新特点,又遵循创新规律,既奇思妙想,又博采众长。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着眼于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展开一系列工作布局,推出相关行动计划,实施省领导挂钩联系产业链的“链长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在江苏问世。从“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到“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再到“悟空号”暗物质离子探测卫星,一个个“大国重器”创新突破的背后,都有江苏科技的坚实力量。

  一大批“江苏制造”远送海外。江苏广大科技工作者聚力攻关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瓶颈制约,以科技为产业赋能、为企业纾困、为产品增值,全国超过1/5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于“江苏制造”,超过15%、领跑全球的产业技术分布在江苏。

  任重道远。“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还要从长远需求出发,紧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积极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娄勤俭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更加踊跃地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聚焦全省重点发展的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把“卡脖子”清单作为科研攻关清单,勇于“揭榜”、潜心研究、协同攻关,持续推进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有效服务“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提升产业技术密度、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争做贡献。

  以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己任,提出更多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意见建议,在当好科技智库、破解治理难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很多问题都需要科技界作出回答。除了科技“三问”外,娄勤俭提出,在政务服务治理、公共安全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也有很多现实问题,都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跟进,加强针对性研究,提出更多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意见建议。

  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更多地依靠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创新和研究,离不开专业的人和专业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在中国大地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全省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娄勤俭提出,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既仰望星空、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严谨求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坚定不移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真理、传播真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做出表率,真正在科技报国、科技强省的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科技创新越往纵深推进,越需要宽松包容、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创新的生态环境提升竞争力。“瞭望君”注意到,根据“十四五”规划,我省将营造竞争力强的创新创业生态——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力度。

  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集聚一批“高精尖缺”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批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跨专业实干型人才,建设一批国际人才社区、海外人才飞地、离岸研发中心,集中力量建设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

  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重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机制,建立省级中试孵化母基金,完善中试保障和运行机制。

  修订江苏省科技进步条例。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赋予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增强全链条系统保护能力,建设一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试点示范园区。

  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

  以开展科学普及为己任,让科研最新发现、科技最新成果进入千家万户、融入生产生活,把科学的种子播种到孩子们的心中,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上发挥更大作用。

  “瞭望君”了解到,2019年,江苏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12.7%,较2015年提升4.45个百分点,蝉联全国省份第一。围绕全省“十四五”科学素质建设目标,江苏将着力推进未成年人、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普工作,大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基本实现设区市综合性科技馆全覆盖。同时,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完善“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加强科普人才对外建设。

  创新正在成为江苏最鲜明的区域特质之一。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对全省科技创新作出系统部署。一起来回顾重点——

  围绕支撑国家实施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能力,增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北新区、江苏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制度创新策源功能和创新要素集聚功能,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江苏省实验室,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以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为牵引,在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移动通信、量子科技、航空、软件、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

  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只争朝夕,奔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我们坚信,扎根江苏大地这片肥沃的创新土壤,一茬茬志向远大的科技人才定会茁壮成长,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创新故事定会竞相上演,一批批科技创新的成果也定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奋斗成就使命,实干托起梦想。新时代新征程开启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江苏科技工作者正在迎来一个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最后,请跟随“瞭望君”一起向今天接受表彰的创新英雄们致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今天的科技新闻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