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者的科技名片
在《自然》增刊发布的“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前50强中,有10座中国城市上榜。分别是北京(第1)、上海(第7)、南京(第12)、武汉(第19)、广州(第25)、香港(第26)、合肥(第27)、杭州(第33)、天津(第35)、长春(第42)。
这些城市中既有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这样传统的巨型城市,也有合肥、杭州这样近几年涌现的新锐。它们有的是高校云集、科技人才摩肩接踵,有的是环境适宜、坐拥中国顶尖的科技企业,还有的是聚焦科技,形成科技创新转化集群。
无论如何,在科技作为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公众和大多数城市管理者共识的今天,这些城市能从中国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必有其过人之处。
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24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轮滑演员和24个带着透明冰屏的智能机器人共舞,用高科技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画面。而这只是北京这座巨无霸城市雄厚科技实力的沧海一粟。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拥有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独特地位、完善的基础设施、众多的优质资源,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优秀人才。尽管拥挤、雾霾、高生活成本是人们提到北京时经常脱口而出的词汇,但仍然无法阻挡人们涌向这里。
作为一座山区面积占62%,平原面积只占38%的城市,北京的常住人口在2017年底已达2170.7万人,远远超过了理想状况下可以承载的人口数1335万人。从北京平均6、7万元/平米的房价、限购、限行、买车摇号,以及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大力实施的疏解非首都功能可以看出,北京这座城市对于资金、人才拥有强磁场效应,辐射范围远远超过环渤海地区、华北地区,它的磁力已经波及中国所有的地区。
即将博士毕业的小王盼望能够找到一家可以解决北京户口的单位,对于来自西部省份的他来说,拿到北京户口就意味着打开了人生的越级大门。“这里一周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超过老家一年的会议数量。”正如小王所说,国际学术会议开阔了科研人才的眼界,对科研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同时,国际交流的活跃程度也是衡量一座城市科技实力的重要元素之一。
如果浏览清华大学的微信公众号会发现,平均每周在清华大学校内举办的国际学术讲座就达十几场。而北京拥有普通高等院校91所,其中985高校8所,占全国985高校总数的20.5%, 211高校26所,占全国211高校总数的24.1%。可以说,北京的高等教育实力在全国首屈一指。
除了数量众多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北京还拥有各类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上千家。其中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就拥有42个研究机构,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13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6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
作为人才集聚的城市,北京的科技投入也是巨大的。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北京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1579.7亿元,占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9%。
在科技政策方面,北京市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举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彭春燕曾在《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北京市科技评价体系研究》中指出,北京市在科技计划管理和科技评价工作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完善以产业化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立项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需求导向的科技研发。同时强化科技计划的自主创新导向,引导研发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特别是替代进口的技术和产品。比如制定实施《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和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等。
2017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成为了继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后批复的第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无疑给北京的科技实力增添了新的砝码。
在北京,科技创业氛围浓厚,这里不但拥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拥有联想、百度、搜狐、新浪、360、美团、京东、小米等知名科技企业,更有无数的孵化器、创业公园、科创空间和咖啡馆。这里有很多天使投资人,他们在追逐优秀的创业团队,只要有好的构架和好的设想,科技创新就可以迅速变现。
在北京,除了户籍人口外,还有众多年轻人为了实现梦想在这里打拼。在北京,可以听到各省的乡音,八大菜系和各色小吃都有各自的拥趸,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移民城市,北京天然拥有大气与包容的气质。所以即使生活成本逐年提高,竞争越发激烈,雾霾和堵车让宜居性降低,但这里仍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中心,科技人才的中心。
对于巨无霸城市来说,就像班里的三好学生,既没有弱项,也没有短板。与此相似的是上海,在各类关于中国城市的排行榜中,上海总能与北京一起位居TOP2。
作为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城市,志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的上海自然在科技投入上有着大手笔。
过去五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37%,快速提升到2016年的3.80%。未来五年,该比例至少要再提升0.2个百分点。虽然百分比只是0.2个百分点,但千万别小看这0.2个百分点。未来五年,预计上海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6.5%左右,到2022年,如果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4%,那么其绝对值就将达到1600亿元左右。
作为直辖市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领头羊,上海拥有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上海拥有普通高等院校68所,这里包括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4所985高校以及10所211高校,分别占985高校总数的10.3%和211高校总数的9.3%。中科院在上海的研究所有16家,还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9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
2017年9月,张江实验室挂牌成立,正在向国家实验室建设目标迈进。之后,重大装置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获批启动。同时,转化医学设施、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上海光源线个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项目建议书获批。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规划涉及的15个在沪项目正在抓紧完善方案。94平方公里的张江科学城规划发布,73个重点项目启动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去年一位北京大学能源专业毕业的博士小张放弃了北京两家事业单位的邀请,选择了上海一家民营能源企业。在她看来,让她做出决定的原因是上海的机制、待遇和环境。
2016年上海市出台了人才新政30条,其中12项是国内科创人才引进新政,运用薪酬评价、投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市场化方法引才聚才,同时在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口、直接落户三个政策梯度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比如,明确4年内个税累计达到100万的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获得首轮风险投资达到1000万且持股比例不低于10%的创业人才、累计在上海完成3000万投资的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等,均可直接申办上海户口。
同时,对于引进科技人才的转制科研院所,政策上也给予一定的扶持。比如,上海科学院提出“将科技创新人才投入视作利润”的考核办法,并在2016年度考核中实施。例如,某转制院所当年度净利润500万元,其中,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投入100万元,则在年度考核时,该所的净利润将被视作600万元。据了解,上海科学院将该项政策根据实施效果予以完善,并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推广到全市。
上海位于华东龙头,与北京一枝独秀,周边发展缓慢不同,上海周边的浙江、江苏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江浙的资金和人才可以为上海所用。
2016年,上海松江区提出,沿G60沪昆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如今,G60科创走廊包括: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覆盖面积约7.62万平方公里。科创走廊沿线都是经济活跃、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科创走廊也从城市战略上升到长三角区域战略。而上海作为G60科创走廊的核心城市自然拥有更优越的科技资源。
若干年前,提起一线城市,几乎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北上广深”。但是,近几年流行一种说法,那就是广州的一线城市地位岌岌可危,最具实力的追赶者正是杭州。
其实从城市规模和经济体量上看,杭州与广州还有一定差距。以2016年GDP为例,广州为19611亿元,杭州为11050亿元。广州的常住人口为1404.35万人,杭州的常住人口为918.5万人。
但杭州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说到杭州,如果你还以为这只是一座拥有西湖、西溪湿地、胡雪岩故居,可以采购到丝绸、龙井茶、张小泉剪刀的江南城市那就OUT了。
长期以来,作为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像其他长三角城市一样,一直笼罩在上海的光环下。180公里的距离对于杭州来说,颇有些天津之于北京的感觉。2016年G20峰会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杭州。其实,如今杭州还有新的科技名片,那就是互联网企业。
如今,淘宝已经渗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背后的阿里巴巴正是坐落在杭州。回顾杭州的发展,就离不开阿里巴巴的成长。
马云在杭州这座城市找到了资本、人才和梦想,他也给予这座城市特殊的回报。2014年9月,阿里巴巴登录纽交所,杭州也因此蜕变为一个创业之都。
阿里巴巴给杭州带来了浓厚的电商氛围,这几年杭州涌现了许多独角兽公司,它们有的是阿里巴巴的前员工创办,有的是接受了来自阿里巴巴前员工的天使投资,有的是接受了来自阿里巴巴的投资。总之与阿里巴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8年3月,科技部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杭州有17家独角兽公司,位列国内城市第三。
在阿里巴巴这样的世界级科技企业的带动下,杭州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正尝试用较小的体量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撬动周围的海量资源,并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阿里巴巴也带动了这座城市青年人的科技创业热情。不少浙江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留在杭州做自己的事业。杭州虽然高校较少,但浙江大学的实力不容小觑。在国内高校排行榜中,数次进入前五名。杭州是座创新者喜欢的城市,定位为中国第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的西湖大学也坐落在杭州,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的探索方向。
阿里巴巴的目标是2036年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对于杭州来说,无疑将拥有更强大的科技支撑。杭州与阿里巴巴也将继续一段互相成就的传奇。
打开中国地图会发现,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这四大经济圈的中心,有这样一座城市: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以这座城市为中心,半径1000公里的圆圈内。毫无疑问这里是中国的经济重心,这座城市就是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
作为中国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物流运输和商业贸易。但能以科技实力跻身科研实力排行榜,对武汉来说,并不意外。
在2018年11月23日召开的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武汉的城市管理者就提出,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武汉绝不能落后。要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打造更多“国之重器”;谋划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抓紧规划建设长江科学城,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集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深入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主体力量;营造崇尚科学的价值追求,让创新精神成为城市品质。可见,武汉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武汉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武汉拥有高等院校98所;其中普通高校和本科院校数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数量居全国第三, 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107.26万人。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15 年,武汉被中央正式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同时,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创新改革专项方案也得到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显示出武汉市在中部城市群中的带动作用。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武汉形成了政府推动下的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资本等多方资源协同合作的科技创新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2016 年初,武汉启动实施“创谷计划”,截至 2016 年底,全市共计启动 13 家“创谷”,涵盖智能设计、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应用与服务、智慧健康、智能控制等产业细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 986 亿元。
2017 年,作为武汉市高科技创新的中心,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关于推进光谷制造 2025 的若干政策》及实施方案,简称“光谷制造十条”。新政每年将安排不低于 10 亿元光谷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围绕光通信与移动通信、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激光、智能装备、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北斗、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绿色与能源管理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全面支持“光谷智造”创新引领及智能制造示范。高新技术正成为武汉科技的强手。
1952年,安徽省会从安庆迁往合肥,人们在慨叹200年的省会历史即将终结的安庆时,谁也不会想到,65年后,合肥这座当时只有5万多人口的小城会成为与北京、上海并列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担负起承载国家大科学装置的重任。
北京、上海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似乎理所当然,那么合肥凭借什么本领能在强手如云的竞争中胜出呢?论综合实力,合肥并不突出。2017年合肥GDP只有7200多亿,而南京GDP已达11700亿、武汉GDP更是高达13400亿,差距显而易见。但万事皆有因果,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像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一样,合肥科技实力也是低调而强大的。
近年来,在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领域合肥产生了在全球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超导技术、雷达、智能语音、核聚变与强磁场等方面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合肥还建成全球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中国科技大学主导研制成功世界首颗量子卫星。
合肥有高校59所,国家实验室3个,国家重大科学装置4座,中央驻合肥的科研机构有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合肥是除北京之外拥有国家实验室最多,国家级大科学工程密度最大的城市。
2017年9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自此,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
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已经投入运行,并陆续取得重大突破。未来还会有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聚变工程实验堆、先进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气环境综合探测与实验模拟设施、超导质子医学加速器等更多的大科学装置在合肥建成。
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看来,大科学装置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解决对人类认识世界具有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基础瓶颈问题;同时,能够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辐射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前,广州一直是华南最重要的城市。无论是在、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等方面,广州一直是华南的中心。即使在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广州依然以稳健的步伐始终居于中国第一线城市的行列。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科技元素占城市竞争力比重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广州仍以雄厚的高教资源和创新型经济模式赢得发展的主动。
广州是中国南方高校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拥有8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总数达113.96万人。这里集结了广东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70%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
近年来,广州一直在着力打造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初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此,广州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
据统计,2017年,广州新增科技创新企业4万家,总数达到16.9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0家,增量居全国第二位,总数达到8700家。随着科大讯飞、亚信数据、华为云、阿里工业互联网、思科等行业领先企业纷纷进驻广州,加上佳都科技、云从科技、亿航等广州本土业内领先企业,广州在互联网、大数据、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语音、智能制造等人工智能重要产业领域已聚集一批业内优秀龙头企业。
广州注重产学研结合,截至2017年12月,广州科技龙头企业已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在不同技术领域组建了140家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已超过1800家,各技术创新联盟内开展联合技术攻关427项,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立项191项、获得科技奖励114项,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力促进了产业创新能力发展。
广州一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14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瞄准AR/VR、物联网、新型精准诊断和治疗、量子传感与量子通信、区块链等9个未来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研发攻关。2017年全年发明专利、PCT专利申请量分别为3.7万件、2441件,同比增长29.5%、48.7%,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
广州也吸引了大量国际科技巨头来此合作。2017年8月,曾诞生8位诺奖得主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牵手广州开发区,向外界释放出了强烈信号。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也在广州动工建设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带来“乐高式”的模块化生物制药工厂。伴随着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不断布局,广州生物医药健康领域正迈上“快车道”。
人才是创新之本,近年来,广州累计发放人才绿卡4951张,在广州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97人。这些举措让广州拥有强大的科技竞争力。
南京的经济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倚重于重工业,尤其是石油化工产业,南京因此也被称为“化工之城”。
其实,近年来,南京已经在悄然转型。每年举办的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就是这座城市转型的缩影。
从2001年开始进入软件领域,南京一直在默默耕耘。2011年,南京在雨花台区开始建设中国最大的通讯软件产业研发基地中国(南京)软件谷。
对于入驻企业,这里不但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舒心的工作环境,更有优惠政策。凡是入驻软件谷的企业都有区级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对新入驻的软件企业给予一定的房屋租金补贴,对企业上电上水、内部装璜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和部分贴息。国内外大型软件企业在区内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投资总额超过3000万元的,按照实际到位投资额的比例给予企业团队资金奖励。对年度软件业务收入、税收首次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对税收前10名的企业,给予企业经营团队资金奖励。软件企业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的从其交纳的上一年度个调税区所得部分中,给予30%的交通房租补贴。
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软件企业,如今,微软、IBM、甲骨文、SAP等3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兴、华为、东软等36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已在南京落户。
2016年,中国(南京)软件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1900亿元,年均增长近30%,约占南京市的40.1%、江苏省的22.8%。
南京还在传统的财政资金奖补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新招,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享受到实惠。比如在2016年,南京市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1亿多元“科技创新券”,为科技小微企业雪中送炭。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券等政策的“撬动”下,相关企业研发投入增量“爆发式”增长,2014年为5.6亿元,2016年就增加到了33.55亿元,3年增加28亿元。
除产业转型外,南京的科教资源也是竞争优势之一。自古以来南京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明清时期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南京有各类高等院校74所,其中211高校8所、双一流高校12所。
截至2017年,南京有各级研究中心967家,省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34家,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9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两院院士82人。
为了招揽人才,南京市出台了《南京人才落户办法实施细则》,降低落户门槛,40岁以下本科即可直接落户南京;通过“宁聚计划”,在面试、实习、就业、创业等诸多方面提供补贴支持,吸引人才来南京工作。
未来,南京将在建设“软件名城”的同时,依托集成电路设计及综合应用基地,促进芯片与系统应用产业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城镇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承载的人口日益增多,国家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城市的竞争。而科技元素在城市竞争中拥有越来越多的权重,谁拥有更多的科技基因,谁就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 标签:科技类新闻报道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优胜者的科技名片
在《自然》增刊发布的“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前50强中,有10座中国城市上榜
-
央视新闻+app
央视新闻+app是一款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出品的资讯新闻应用
- 今天发生的重大新闻5条摘抄内容简短(近三天发生的重要新闻摘抄)
- 航天新征程|科技手段为航天员“回家”路保驾护航
- 航天科技在珠海航展签约金额超500亿涉火箭发射服务等项目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年底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空间站工作
- 11月26日新闻摘抄(11月26日新闻摘抄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