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新闻

科技创新与评估把握编辑加工的“度”助力构建服务为王的期刊建设模式

科技创新与评估把握编辑加工的“度”助力构建服务为王的期刊建设模式

  引用本文:顾爽,郭盛楠.把握编辑加工的“度”,助力构建服务为王的期刊建设模式[J].今日科苑,2022(6):22-28.

  摘 要:从编辑视角出发,探讨如何以服务作者为核心,把握编辑加工的“度”,进而助力构建服务为王的期刊建设模式。编辑加工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温度”“力度”和“长度”,即充分地尊重作者,不进行过度的编辑加工以及在保障文稿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好修稿总时长。在把握好这三个“度”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把作者的核心利益放在首位,切实服务于作者,高效地完成编辑加工工作,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加强学术期刊传播力建设方面,进而更好地满足作者需求,提升期刊服务能力。

  自2019年8月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以来,一系列有助于科技期刊繁荣发展的政策纷纷出台,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迎来了春天。该意见要求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新刊,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优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繁荣发展科普期刊。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推进集群化并加快向集团化转变,全面提升专业化、国际化能力,形成有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科技期刊发展体系。按照《意见》要求,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宣部、财政部、科技部等七部门共同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通过遴选一批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潜力的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突破口,面向世界,对标一流,带动提升我国期刊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总体要求:加快提升学术期刊内容质量和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完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在提升编辑策划与把关能力和出版服务能力方面也明确了具体要求。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在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背景下,一流科技期刊的人才队伍建设及培养成为重中之重的关键要素,不容忽视,国家最终希望能够建立一支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水平办刊队伍,充分支撑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推动期刊繁荣发展。无论是编辑能力还是沟通能力,都应以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为标准,逐步达到一流科技期刊的服务水准。具有足够的能力支撑科技期刊的发展、引领科技期刊前进,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动力。

  服务为王的建设模式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目标指向期刊服务能力的提升。吴海霞提出地方高校学报秉持“服务为王”的理念,通过三位一体的形式为作者、读者、地方提供全方位服务,从而提升学报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通过多方努力,实现地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孟祥锋指出学术期刊出版质量既取决于稿件的质量,也取决于编辑加工整理的质量。编辑加工是审稿的延续和深化,是编辑出版流程中最具操作特点的一个环节。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大潮中,每个期刊人都是参与者,作为在一线工作的编辑,面对系统而庞大的期刊生态系统建设,可以通过对系统工程进行拆分,选择一些平时工作中身体力行、能够完成的部分助力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具体而言,处在出版环节中游的编辑加工阶段对于编辑来讲,是最可以直接提升期刊对作者服务能力的环节。

  编辑加工主要是对稿件内容、结构和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以及格式规范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处理,是一项具有性、思想性、学术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工作。编辑加工工作是提高稿件学术质量的必要环节,是期刊编排规范化、标准化的迫切需要,是防范学术不端的现实要求。编辑加工的环节是在论文“三审”后,排版之前编辑处理录用的稿件。其是学术论文出版之前的重要过程,是作者跟编辑沟通交互信息最主要的阶段。编辑加工过程能够直接影响作者对期刊服务的满意度。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编辑加工时切实服务于作者?具体而言,通过对三个“度”——“温度”“力度”和“长度”的把握,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作者对期刊和编辑的满意度,进而助力期刊服务为王的建设模式,参与到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中。

  编辑有温度,作者就有热量,编辑对稿件的悉心指导能温暖作者,决不能用冷冰冰的态度、轻视的眼光去对待作者,要让作者体会到编辑的用心。和谐的编辑作者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的。编辑需要充分地尊重作者,切忌强加于人。这一点应贯穿于收稿到发表整个出版流程,特别是在编辑加工阶段。尊重作者,主要体现在保有作者自己的写作逻辑。编辑加工是整个编辑工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文稿质量,使之在内容上能准确、简明地报道研究成果和传播科技信息,在表达上能符合论文撰写和编排规范,从而达到发排稿的要求所不可缺少的工作步骤。编辑加工是对编辑业务素质的全面检验,保留作者原创风格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注意调整文章结构、突出重点,对段落、语句勘误和锤炼,编辑加工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脑力劳动,科技论文编辑加工包括内容、技术、文字三方面。

  尽管目前学术不端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编辑不能就此带上“有色眼镜”。已经进入编辑加工阶段的稿件,已经顺利通过三审,其性、学术性、科学性大概率已经不存在问题,编辑加工要完成的,应是顺应作者思路,帮助作者在自身逻辑基础上,更加清晰有效准确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高校学报而言,学生作者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大多数学生作者是初次撰写学术论文,第一次投稿,每一次与学生作者沟通修改稿件的过程即是帮助和指导学生规范写作的过程,如反复推敲论文的语句,整体论文的逻辑性和创新性,探讨补充论文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编写能力和熟悉科技论文的撰写规范,使他们可以在科研成果创作的道路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理工类论文鲜有涉及性问题的处理和审查,主要关注文章的科学性,如是否存在研究方法及数据错误、推理过程论证不充分、结论是否矛盾等。技术的加工层面,主要关注图表,公式,量和单位,字母标识等等。编辑需具备一定的学科背景,认真阅读作者的稿件,尽量保有作者自己的主要观点和写作逻辑,不能滥施刀斧,特别是一定要杜绝在没有真正厘清作者思路和意思时就“指手画脚”“妄加修改”。编辑有一定的编辑权,不可否认,某种程度上编辑在和作者的沟通中处于强势地位[10];编辑处理稿件众多,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要认清一点,每一位作者在自己的领域都比编辑专业,编辑需要怀着虚心的态度去向作者学习,遇到问题,及时同作者进行沟通而非擅自进行较大程度的修改或是对于稿件妄下结论,整个过程应以“提升稿件质量”为最终目标。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需耐心地向作者解释论文书写的整体架构,明确公式和图表的具体规范要求,另由于不同期刊对格式的要求不一,编辑有必要告知作者本刊的具体格式要求。同时,编辑也要在通读并理解全文的基础上(80%以上的内容),从编辑的角度帮助作者从论文的内容、整体形式和格式上进行精修,与作者进行沟通来处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以免出现偏差。例如在计算机领域图像处理方向的稿件中,作者会惯用国际英文用语的缩写词来定义图像处理(图像融合、图像加密等)的性能评价指标集,包括标准差(Mean Square Error,MSE)、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PSNR),但是在公式的规范表达式上不能直接使用MSE和PSNR进行参数定义,需要使用国际标准的物理量定义的符号。通过有“温度”的编辑加工,作者也可以体会到编辑们的良苦用心,使论文质量得到提升。

  编辑加工稿件需要掌握好修稿力度。文章是作者的文章,不是编辑的文章,所以在编辑加工阶段,编辑需要做的是帮助作者消灭差错、润饰提高、规范统一、核对引文、查对资料、推敲标题等工作,而不是帮作者改头换面、另起炉灶,甚至重新书写。所以编辑一定要根据文章本身的情况,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稿件达到发表标准即可,不能过度修改,过度修改就有可能侵犯作者的著作权。有学者甚至认为,过度编辑是一种篡改。在编辑论文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文责自负”与“编辑把关”的关系,根据《著作权法》:编辑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主要观点和验证过程的修正,应当经作者许可。应尽量保留作者原创写作风格,在不影响作者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使原创论文更具有可读性。

  同时,进入编辑加工的稿件,是通过三审的稿件,写作逻辑大概率不存在“混乱无序”的问题。因此,编辑应该摆正心态,把重点精力放在提升文章质量方面,尽量避免框架性的修改,不可过度编辑加工。

  编辑加工过程主要参考的国家标准,包括期刊编排格式GB/T 3179-2009、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2012、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2011、量和单位GB 、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等。

  不可否认,的确有些作者在写作逻辑表达上仍需进一步规范,编辑在处理这类稿件时,确实十分“头大”,于是就列出一个框架或给作者一个规范,请作者弃用自己的逻辑,把内容一点点按照编辑的逻辑重新组织排列。要求作者打破自己的写作逻辑,按照编辑提供的逻辑重新整合文章内容,过程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况且作者也未必认同、接受、理解编辑提供的写作框架,容易导致反复修稿,造成彼此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此外,期刊评选优秀论文时,在格式规范这一方面,稿件之间差异甚微,因为编辑已经将其格式化了。如此一来,稿件形式墨守成规、千篇一律,如何更好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因此,编辑一定要充分尊重作者自身的行文特点和语言特色,在保障文章质量的前提下,不能随意抹杀作者的原创语言表述风格。

  稿件的修稿总时长直接影响作者稿件的刊发时间,对作者论文首发权的确定、职称晋升或学术毕业的时限影响非常大。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基础上,缩短修稿时长是最能够提高作者满意度的举措。编辑加工的时间长度主要由两部分决定。一个是具体一篇文章编辑加工的时间,另一个是返修的次数。一般而言,一篇文章累计的编辑加工的时间为数小时到数天不等,视文章长短、类型和质量不同而定,从两三个小时到三四天都有可能。另外,每一篇文章至少经历过一次返修,多的话可能五六次,每次返修均需通过期刊的投审稿系统或邮件告知作者,作者修后再上传至投审稿系统或者使用邮件回复,这些操作和过程均存在时间成本。

  在保证文章内容质量的基础上,编辑一定要控制修稿总时长,不可过于拖沓,尤其是不应以修稿次数的多少来判定编辑工作是否认真,又快又好地完成编辑加工工作才应是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科技与创新期刊等级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