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报之光伴科学同行
2009年3月,甲型H1N1流感从美洲向全球蔓延之际,在我国中部城市武汉,一群情报工作者正密切关注着大洋彼岸的最新疫情。他们临危受命,及时成立甲型流感情报服务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交了名为《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应对猪流感疫情的措施》的专题报告,为国家决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这样的事例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已屡见不鲜:从2008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512”汶川地震,从禽流感疫情再到“三鹿奶粉事件”每一次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
“重要关头,情报先行”。经过知识创新工程的洗礼,武汉分馆人正以面向国家需求开展宏观战略情报研究作为自己光荣的使命。
“战略情报研究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前沿地位,起着规划性的引领作用。”在武汉分馆馆长钟永恒研究员看来,战略情报研究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就像黑夜中的灯塔,可以给科研指引方向。
“没有方向的研究很有可能走向死胡同。”钟永恒感触颇深地说:“花费大量的精力,最后证明是过时的或者无用的研究,对国家和人民来说都是一种巨大损失。”
“看准方向方能规划未来。”为服务知识创新工程的深入开展,武汉分馆提出了“高站位、深思考”的战略情报研究工作思路。
所谓“高站位”,是指情报研究人员要站在国家和中科院需求的高度来把握重点,过滤信息,思考对策,关注和挖掘对国家和全院有重要意义的世界各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科技新兴国家在科技战略、科技布局、科技政策与体制等方面的新思想、新战略、新政策、新举措;“深思考”则要求在处理获得的信息时,注意综合、参照和印证,思考信息诞生的背景、条件和目的,挖掘信息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2004年,针对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武汉分馆发挥情报优势,积极编写、编译《当前我国煤炭资源保障分析与对策》和《世界能源观察》等系列报告,为我国能源战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综合性参考。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专门致信称,《世界能源观察》“很好,情报机构就是要做这类工作,支持科研和战略研究”。
作为武汉分馆情报研究部主任,刘清对“高站位、深思考”这六个字有着太多的体悟。“它从本质上反映的是现实需求对战略情报研究工作人员的要求,即要兼具对现实的敏感认知能力和对信息的良好驾驭能力。”刘清说。
在“高站位,深思考”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分馆情报部全体人员对重要、关键信息表现出“敏感、主动、坚持”的态度,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武汉分馆迅速组织人员就国外奶制品检验、检测方法和安全管理机制进行调研,提交了《国外乳制品安全管理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HACCP管理在乳制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及建议》等系列报告,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之后,武汉分馆又提交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思考和建议》的报告,并得到副总理的批示。
优势源于深厚积淀。回顾历史,武汉分馆的情报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1959年成立的情报资料组。1980年,为适应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一体化”的要求,该馆正式成立情报研究室,全面系统开展情报调研和情报服务。
截至上世纪90年代,情报研究室共编印了近百万字的情报资料和近两万条文献索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情报服务。如结合三峡工程的讨论,翻译出版了《大型大坝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围绕长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创办了国内唯一一份全面报道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术期刊《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写成了《长江流域工业布局》、《能源挑战与对策》和《湖北省的土壤资源》等专题报告。
2006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筹)挂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武汉分馆迎来了建馆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战略调整。新组建的国家科学图书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总馆设在北京,下设兰州、成都、武汉三个二级法人分馆。
“组建国家科学图书馆可以从体制上保证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强化特色、共建共享、联合服务,更好地凝聚全院力量,形成集成化协同化的战略情报研究体系。”钟永恒回忆说,“组建之初,武汉分馆就按照统筹规划,进一步强化特色,建设专门情报中心,打造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经过国科图的组建,武汉分馆的定位更加明确,特色和优势愈发明显。”
目前,武汉分馆形成了以先进能源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生物安全和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为重点的学科情报研究服务格局,并形成了四个具有专业学科背景和掌握文献情报技能、以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主的领域情报研究团队。
“由于布局更明晰,服务目标更明确,四个学科组紧密围绕各学科领域的战略需求,制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长期跟踪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在数据积累、知识发现、情报研究方面的质量和能力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钟永恒说。
2007年,武汉分馆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湖北省生命科学领域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建议项目,为湖北省科技厅部署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
2008年,凭借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战略情报研究优势,武汉分馆成功介入国家“973”项目研究和中科院路线图战略研究。同年底,《科学》杂志发布了2008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其中有两项早在发布前就已被武汉分馆的情报研究人员监测到,并形成监测报告呈送国家有关部门参阅。
“厚德载物,传承科学文明;争创一流,服务国家创新。”这是国家科学图书馆成立之初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亲切题词。
如今,武汉分馆正按照路甬祥院长“三满意”的要求,在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总体部署下,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战略决策与规划提供有力情报支撑。
随着网络时代的悄然来临,作为知识的宝库和人类文明成果的集聚之地,图书馆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变革刻不容缓。钟永恒认为,现代化的情报工作已经由传统的手工作坊式、单一方法研究,转变为数据的结构化处理、规范化建模和科学方法的研究。“必须大力提升情报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我们一方面注重培养情报研究人员对现有科学分析方法、分析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各种平台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情报人员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钟永恒说。
“SKE”是武汉分馆信息技术部正在加紧开发的一个数据平台。它的全称是Subject Knowledge Environment(专业领域知识应用环境),是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了给全院重要科研领域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保障而提出的新设想。旨在建设成为E-Research环境下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和数字知识基础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分馆信息技术部馆员杨锐指出,SKE实现的是由“文献检索”向“知识服务”的转变,它通过信息的深度关联,促进国内外专业领域科技知识资源的集成揭示与发现,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信息情报服务。
据介绍,为加快向数字图书馆转型,武汉分馆还对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了全面升级,并围绕特色学科组建了一系列学科信息门户和网上信息导航系统,为相关研究所集中提供原始数据及第一手资料,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
“在自主创新要求下,我们已经不能停留在跟踪型研究、停留在借助别人先进思路和技术线路、停留在已知领域检索获取相关文献上。”钟永恒介绍说,必须面向重大社会需求和重要科学问题,充分利用数字信息网络和多学科交叉知识环境,支持从Data到Information、从Information到Intelligence、从Intelligence到Solution的新型创新过程。
2009年5月15日,全国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国家科学图书馆调研时指出,随着信息社会、知识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信息传输的地域边界,也使图书馆有了汇聚全世界信息的能力。只要掌握了知识挖掘处理分析的能力,图书馆可以为科研、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无止境的知识服务。
“让情报之光伴科学同行”。这不仅是时代赋予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使命,也是“国家智库”肩负的职责。做一名徜徉于知识海洋的“科技排头兵”,正成为武汉分馆情报研究人员的真实写照和孜孜追求!
- 标签:中国科技情报网官网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让情报之光伴科学同行
2009年3月,甲型H1N1流感从美洲向全球蔓延之际,在我国中部城市武汉,一群情报工作者正密切关注着大洋彼岸的最新疫情…
-
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总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推动建设与世界科…
- 科技创新与评估把握编辑加工的“度”助力构建服务为王的期刊建设模式
- 滚动
- 六大技术突破恐将改变未来世界科技格局恐怖的中国2022!
- 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 合肥两项成果入围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