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1月12日,数百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当日在北京揭晓,每一项科技进展都是我国2022年科技成果的优秀代表,展现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
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中国天眼FAST取得系列重要进展;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我国科学家发现玉米和水稻增产关键基因;科学家首次发现并证实玻色子奇异金属;我国科学家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我国迄今运载能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首飞成功;“夸父一号”发射成功,并发布首批科学图像;新技术可在海水里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创造多项新纪录。
记者从中国科学报社获悉,该奖项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另外,首个完整人类基因组序列公布、人造心脏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人类首次成功改变小行星轨道、猪蛋白角膜让人重见光明等入选202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有4项属于航天和太空探索领域,2022年是我国航天和太空探索突飞猛进的一年,其继续保持世界领先。
比如,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1月30日5时42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加上问天、梦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天舟五号飞船,空间站由此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达到当前设计的最大构型,总重近百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于11月30日清晨入驻“天宫”,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相聚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两个航天员乘组在太空会师,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神舟载人飞船来访。
再比如,我国迄今运载能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首飞成功:2022年7月27日12时12分,由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抓总研制、中国迄今运载能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ZK-1A)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以“一箭六星”方式将六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成功,作为中小型卫星发射优先选择,其丰富了中国固体运载火箭发射能力谱系。该款火箭是四级固体运载火箭,起飞重量135吨,起飞推力200吨,总长30米,芯级直径2.65米,首飞状态整流罩直径2.65米,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500公斤。
“夸父一号”发射成功,并发布首批科学图像: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首批科学图像于2022年12月13日在北京正式对外发布,包括“夸父一号”自成功发射以来的3台有效载荷在轨运行两个月期间获取的若干对太阳的科学观测图像,这些成果实现多个国内外首次,在轨验证了“夸父一号”3台有效载荷的观测能力和先进性。
基础科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石,也是实现科学变革的突破口。2022年,我国在基础科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2022年8月12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创造场强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超越已保持了23年之久的45万高斯稳态强磁场的世界纪录。
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此次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混合磁体在26.9兆瓦的电源功率下产生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我国科学实验极端条件建设乃至世界强磁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有利于科学家发现物质新现象、探索物质新规律。
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利于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比如,2022年我国科学家发现玉米和水稻增产关键基因:玉米、水稻和小麦是迄今驯化最为成功的三大农作物,为全人类提供了50%以上的能量摄入。由于它们的驯化地区、祖先各不相同,形态习性各异,其驯化过程是否遵循共同的遗传规律在科学界长期存在争论。2022年3月25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小红/李建生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联合团队的研究论文。经过三代科学家18年研究发现,玉米基因KRN2和水稻基因OsKRN2受到趋同选择,并通过相似的途径调控玉米和水稻的产量。该团队进一步在全基因组层面阐明了趋同进化的遗传规律。据介绍,这一成果不仅揭示了玉米与水稻的同源基因趋同进化从而增加玉米与水稻产量的机制,为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而且为农艺性状关键控制基因的解析与育种应用,以及其他优异野生植物快速再驯化或从头驯化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揭榜挂帅”打破了“线性”科技项目管理程序,用市场化思维实现了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科研创新成果的精准对接,用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2023年首次水星大距即将上演。天文科普专家介绍,1月30日天宇上演水星西大距,我国感兴趣的公众届时有望在晨曦中寻觅到水星的身影。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德国科学家已创造出迄今最短的电子短脉冲,其持续时间仅为53阿秒,速度之快足以让显微镜捕捉到电子在原子间跳跃的图像。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稳定的量子光源,并实现量子力学纠缠,也就是两个量子光源可远距离地立刻相互影响。
前不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北京、天津、重庆、河北雄安新区等24个城市列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试点期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丁烈云详细阐述了智能建造给建筑业带来的五大改变。
一直以来,新一代通信领域都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技术变革与应用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在“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浪潮集团旗下浪潮通信技术展望了2023年信息通信行业重点趋势。
对蛋白质摄入量比较敏感、有肾功能问题的基础病人群,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蛋白质补充,不能盲目、过量补充。
记者26日从山东农业大学获悉,由学校段巧红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近期成功揭示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通过调控柱头活性氧水平以维持种间生殖隔离的分子机理,并研发了打破远缘杂交生殖隔离的育种技术。
一般情况下,家长可以在一个月后让孩子完全恢复之前的运动量,并且适当给孩子补充优质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各地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始终绷紧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这根弦,思想上再重视,力量上再聚焦,资源上再倾斜,盯紧抓实各项工作,坚决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天津市民李女士通过手机数字人民币App,为正在上中学的女儿发了200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
它是中国特有种,仅生活在新疆天山海拔2800米到4100米的高寒地区。虎耳草、红景天、金莲花、雪莲…… 这些天灵地宝都是它的“家常便饭”!
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在小小苹果的产业发展中,实现了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延安220余万人口中,有80万农民从苹果产业中获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
自2021年8月17日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水电站6台机组并网发电后有效改变南疆三地州电力短缺状况,使南疆人民用上更为清洁的能源。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春节期间,北京多家博物馆结合本馆特色,深度策划“博物馆之夜”活动,灯会、庙会、汉服夜场秀等活动将充分满足广大市民游客参观需求,带来不一样的参观体验。
- 标签:中国科技热点时政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1月12日,数百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当日在北京揭晓,每一项科技进展都是我国2…
-
跌宕2022年:影响世界的十大科技事件
这一年,科技进步的热潮依然汹涌:人工智能进化出强大的艺术创作与知识工作技能,商用人形机器人真身亮相,“元宇宙”陷入一半海水一…
- 值得骄傲盘点2021中国科技成就
- 2021年中国科技都取得了什么成就每1项都刷新纪录令国人自豪
- 最新国内新闻报道_今日国内新闻_东南网
- 热点新闻
- 今天发生的重大新闻5条200字(最近发生的新闻消息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