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帮助硕博士学会“传播”科技
日前,有院士公开表示:科普人才资源在高校,社会应该鼓励高校硕士、博士从事科普工作。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本市今年已启动在校硕士、博士生科技传播项目资助计划。目前,谣言粉碎机制设计、职中人群科普需求调查等17个项目受到资助,并已通过初期评审。
3月,一则《2013年度上海市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贴到了各高校主页上,通知各高校硕士、博士申报科普项目,其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上海市硕、博士研究生开展科普基础理论及与科普实践相关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生蔡慧英申报了《职中人群(20-40岁)的科普需求调查和科学传播方式研究》。蔡慧英告诉青年报记者,她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人的思维研究”。在此之前,她参与过学校的科学课,对科学传播很有兴趣。
上海市科委在科技馆建立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委托该中心开展此项目。6月,中心共收到了100多项科普项目申报。蔡慧英得到了资助。
中心工作人员称,申报结果出乎意料:几年前,中国科普研究所进行第一次科普项目征集时,应征者不多。上海科普项目资助工作还是首次,并且没有进行刻意宣传,就收到了100多个项目申请。可见研究生们对科普领域还挺热心。
经过筛选,共有17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的“谣言粉碎机制设计”、“教师的科普能力”“民间青少年科普基地现状”等。在此之前,科学传播中心提供了8个开放性选题,其中包括国内外科技传播人才培训的系列案例研究、国内外非政府类知名科普奖项梳理及社会影响力评估、民间科普组织发展路径及培育机制研究等8个课题。
记者观察到,大多数都是社会科学性质的调研,与印象中传统的“十万个为什么式”的普及方式不同。中心主任助理宋娴解释,这是人们对“科学传播”的理解的误区,它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社会科学,设计理论和传播实践,而并不是“把我所知的知识告诉你”那么简单。
“学生们想法有一些误区,”宋娴告诉记者,在前期申报的项目中,有工科博士生直接申报了自己手头的工程类课题。“这个博士生大概认为,科普只是‘把手头的科研项目普及一下’”。
有专家提出,虽然科普需要传播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但真正适合做科普的还是理工科专业的硕士、博士生,他们本身对科学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程度,如果能配合传播学工具和各方面知识,更能让社会受益。
答:主要资助对象为科学传播,补贴经费为1万-2万元。至于科学传播,它主要分两类,一个是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还有是对传播相关理论与机制的研究,这次资助对象主要为后者。
答:这些项目的完成,并不要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更希望高校博士、硕士生能够打开思维模式,了解“科学传播”是什么,并且发挥创意,探索科学传播的新方法。
答:今年,中心将继续资助硕博学生的科普项目,并对老项目进行跟踪评估,在这群高学历学生中选拔未来科学传播的“种子选手”。今年11月份中心将举办两岸四地新媒体科学传播峰会,届时会邀请高校博士生研究生参加,优秀的项目将被推送到峰会上。
- 标签:科技传媒辅助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希望帮助硕博士学会“传播”科技
日前,有院士公开表示:科普人才资源在高校,社会应该鼓励高校硕士、博士从事科普工作…
-
关于冰的科学实验(水和冰的科学实验)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
- 4年级科学实验(四年级科学实验小论文)
- 关于科学小实验的美篇(关于科学小实验的美篇文案幼儿园大班)
- 高难度科学实验(科学高难度问题)
- 关于小苏打的科学实验(科学小实验白糖和小苏打)
- 会飞的乒乓球科学小实验(会飞的乒乓球科学小实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