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资讯

融合转型促发展集群建设再出发——信息通信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实践_通信世界网

融合转型促发展集群建设再出发——信息通信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实践_通信世界网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二十九期“刊协讲堂”!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所属信息通信科技期刊集群,拥有11种期刊,覆盖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网络安全、天地一体化网络等战略前沿领域。期刊集群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期刊历史悠久。集群中创刊最早的一本期刊《无线年的历史,从未中断。二是持续自我改革。集群在期刊的运营方面,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提升集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并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融合发展。三是集群优势明显。通过多年的持续耕耘,目前已建成国内信息通信领域最大的科技期刊集群,在品牌度、影响力、专业性、资源厚度、运营效率、发展弹性等方面,都建立了明显的领先优势。四是社会效益突出。期刊多次荣获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多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服务支撑“两个强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天,我们请来了本期演讲嘉宾刘华鲁同志,请他与大家分享信息通信科技期刊集群的办刊经验与实践。

  刘华鲁同志是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理事、期刊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编审,曾荣获2017年度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8年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从事科技期刊出版工作20多年,发表过多篇研究成果,在一流科技期刊和集群建设方面有诸多探索与研究。下面请刘华鲁同志就“融合转型促发展,集群建设再出发——信息通信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实践”这一话题开讲。

  刘华鲁: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很高兴来到“刊协讲堂”,在这样一个高质量、高规格的平台上与大家共同交流。下面我以“融合转型促发展,集群建设再出发”为主题,分享信息通信科技期刊集群的办刊探索与体会。

  信息通信科技期刊集群(以下简称集群)的运营主体信通公司,成立于2007年。初为人民邮电出版社全资子公司,业务定位是出版运营人民邮电出版社主办的通信领域科技期刊和科技图书,并服务工信部重点工作。2018年,按照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要求,信通公司调整为集团控股、人民邮电出版社参股,由集团直接管理。

  2012年开始,信通公司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持续打造 “学术交流”“科普宣传”两个阵地,推进协同发展,建设信息通信科技期刊集群。在传统的通信优势领域,发挥老刊优势,逐步调整期刊定位,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形成“学术+技术+产业+科普”的纵向矩阵;在新兴交叉与战略前沿领域,抢先布局新刊,进一步丰富集群覆盖方向,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科普期刊建设领域,以数字化重构科普生态,激发科普期刊活力,推动高端科技知识科普化、落地化。

  集群拥有11种期刊,覆盖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网络安全、天地一体化网络等战略前沿领域。目前,集群以领军学术期刊《通信学报》《电信科学》、科普期刊《无线电》、权威产业期刊《通信世界》为引领,立足信息通信领域,形成专业出版品牌。

  一是期刊历史悠久。集群中创刊最早的一本期刊《无线年的刊龄,从未中断。在这几十年中,我们对科技期刊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多年的实践经验、历史传承,造就形成了企业的期刊文化,成为期刊事业得以传承发展的历史积淀。

  二是持续自我改革。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迭代,集群的期刊也在时代的浪潮中诞生、发展,尽管有不少期刊成为了历史,但是同时又创立了新刊。因此,期刊的生命通过不断的自我,完成了生命与使命的延续。在期刊的运营方面,也不断与时俱进,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提升集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并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融合发展,力争保持立于潮头之上。

  三是集群优势明显。通过多年的持续耕耘,目前已建成国内信息通信领域最大的科技期刊集群,位居全国前列。集群化的运营,既是成果,也进一步形成了行业优势——在品牌度、影响力、专业性、资源厚度、运营效率、发展弹性等方面,都建立了明显的领先优势。

  四是社会效益突出。多次荣获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多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包含2本EI期刊、5本核心期刊,6本期刊入选信息通信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多本期刊被Scopus、JST、EBSCO、DOAJ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具有一定品牌价值、规模体量和市场竞争力的科技期刊出版集群初步建成。作为工信部下属单位,为服务支撑“两个强国”建设做出了贡献。

  集群以谋为先、系统布局,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依托传统资源优势,优化各刊资源配置,固本同时拓新,全面提升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信通公司在传统通信领域出版了《通信学报》《电信科学》《通信世界》《无线电》。在集群运营过程中,逐步调整期刊定位,明确期刊风格,注重差异化发展。在专业领域内已形成“学术+技术+产业+科普”的纵向发展模式,在理论前沿、工程技术、产业动态、科普实践领域持续出版最新成果,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读者群覆盖广泛。4本期刊共同发展、互相补充,在传统通信领域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随着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信息通信行业内涵不断丰富,从传统电信服务、互联网服务,延伸到物联网服务等新业态。为了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集群基于《通信学报》资源,对技术领域进行精细划分,创办了《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和《物联网学报》两本子刊,覆盖卫星通信、物联网等通信领域热门方向,还推出了专注于国际化传播的英文期刊《通信与信息网络学报(英文)》。

  依托专业领域优势,形成“传统领域+新兴交叉领域+科普领域”的横向拓宽格局,丰富期刊出版品种,扩展领域覆盖范围。近几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逐渐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为了更好地服务网络强国战略,集群抢先布局,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迅速推出《大数据》《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覆盖战略前沿方向,推动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传播。

  专家办刊已经成为国内外科技期刊运营的重要形式,一流科学家参与办刊为期刊建设和内容质量提供有力保障。编委会是科技期刊的领航员、宣传员、联络员,主编更是期刊的灵魂人物,如何组建并用好编委会,对于期刊高质量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集群以专家办刊为抓手,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通过邀请高水平科学家、建设高层次编委会、选聘高素质主编,推进集群高质量发展。

  期刊内容永远是立刊之本,而优质内容往往在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手中,他们是科技期刊争夺的对象。吸纳一流的科学家深度参与期刊建设,这对于科技期刊的长久发展来说,非常重要。集群一直遵循“专家办刊”理念,不断夯实专家团队。目前,我们集群的国内两院院士共66人,国外院士共32人,编委600余人,审稿专家5000余人,作者库近5万人,汇聚了领域内丰富的专家资源。每年各刊至少召开1次编委会会议,由主编主持,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和经验,并重点探讨领域热点前沿方向,确定未来一年专刊/专题选题计划和重点文章策划方向。目前集群内的新刊都是以编委会为主导,以专刊、专题形式组织每期重点文章。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增加编委会与期刊的黏性,而且可以快速提升期刊内容质量和影响力。例如,《大数据》创刊3年即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并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成为为数不多的同时被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数据库收录和认可的科技期刊。《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被Scopus、DOAJ、JST、EBSCO、Ulrich PD等国际数据库收录,连续两年入选《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集群在编委会维护、增加专家办刊动力方面,做了很多尝试。通过明确统一的管理制度、工作机制、考核指标来对编辑部的工作进行引导和评价。集群要求包括:一是实地拜访编委和专家常态化、制度化,对专家团队的组成、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创新成果、发展规划、合作需求等进行整体把握和深入了解。通过拜访交流增进与编委和专家的紧密度,同时使编委意识到其对期刊发展的重要作用,令其自我价值得到展现。二是高度重视主编及编委对期刊提出的发展建议,及时、诚恳地做出反馈和调整,并向编委会定期汇报进展情况,尊重编委的专业性。比如,每年编辑部在编委会上汇报工作时,需要针对上一次编委会提出的建议进行逐条反馈。三是满足编委的社交需求,通过建立编委微信工作群、召开编委会、组织学术研讨会和沙龙活动,为专家搭建沟通平台,帮助拓展编委的人脉资源。比如,《大数据》组织的“数据科学家大会”、《通信与信息网络学报(英文)》组织的“牛顿论坛”,在领域内都非常受关注,邀请了学术专家、企业精英、政府人员一起沟通交流,受到了高度好评。《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编委风采”“编委视角”等栏目,帮助塑造编委个人的专家品牌,传播品牌形象。

  集群以服务“两个强国”建设为引领,坚持信息通信主航道,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通过组织策划领域特色鲜明的前沿、优质内容,提升期刊品质,引领科技风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集群学术期刊基于多年积累的专家资源,5年策划出版了60多个优质专题。比如,《通信学报》分别邀请张平院士、邬江兴院士和刘韵洁院士等策划出版了“面向6G的智能至简网络关键技术”“多模态网络环境关键技术”“确定性网络”等专题,权威性高、系统性强、信息量大,引起业内广泛关注。《物联网学报》组织策划了“智慧交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等专题。《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组织策划了“情感脑机接口”“深度强化学习”“群体智能”等前沿专题。《大数据》策划的“数据自治”“政府大数据治理”“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与定价”等专题更是获得了各地政府机构的高度关注。针对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大数据》还联合《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等3本科技期刊以及20个首批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策划了“国家科学数据中心”联合专刊,得到了科技部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的大力支持。面向国家对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策划了“教育教学”专栏,为该学科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国内高校网安学科的建设。

  面向数字经济主战场,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普及。《通信世界》发挥行业媒体平台属性,跟踪报告并深入剖析行业发展形势。先后推出了“趋势2021”“十四五开局”“报道”“5G专网”“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特刊”等多个专题,深入解读报道,对“十四五”规划下的行业趋势、700M共建共享、5G高质量发展、5G专网、“”、运营商财报等业界广泛关注话题进行了深度解读剖析。组织策划的《70年·70人话通信》国庆专刊,入选中宣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期刊主题宣传项目,得到了工信部的高度认可和表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推出了多期科技抗“疫”专刊,全方位展示了AI、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5G融合应用对疫情防控的作用和贡献,得到了业界的肯定。

  《无线电》弘扬创客文化,为科技成果普及和创新实践提供参考。先后围绕电子科技领域重大关键问题和技术热点(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硬件等)组织专栏,刊登具有较高科普价值和创新价值的文章。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紧跟国家号召,及时刊登中外作者抗击疫情的一系列科技创新实践的文章,比如口罩消毒器、安全距离提醒器、基于机器学习的听诊器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此外,对标国外同类优秀期刊,积极扩宽视野,逐渐提升国际影响力,已收到法国、捷克、新加坡、印度、伊朗、孟加拉等国的作者来稿。

  集群以完善数字化能力体系为重点,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通过推进传统出版数字化、探索新兴出版产业化,加快实现从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

  近几年,我们开展了科技期刊内容资源集聚和相关数字产品的研发,加强音视频等新形态产品的制作和运营,打造了包括信息通信学术期刊网、通信世界全媒体平台在内的网媒矩阵。此外,还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交化媒体,运营了无线电、爱上机器人、通信世界微博平台和各刊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新媒体矩阵,联合发布和传播集群期刊所报道的顶尖科研成果、产业动态、科研信息,提供相关知识服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集群的学术期刊经历了办公自动化、出版数字化,并尝试建设了一些出版智能化功能。近两年,在数字化出版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建设了面向期刊集群的、实现学术内容发布及运营的信息通信学术期刊网,搭建统一的稿件在线处理平台、多刊协同采编平台、期刊在线出版平台,实现了投审稿自动化和出版内容数字化。通过挖掘多刊的内容、专家、数据,实现了知识脉络、作者合作关系分析、基金知识等功能,面向终端用户实现了基于智能推荐的知识服务,面向读者实现了主动精准传播服务。

  探索多元化传播和视听内容等新形态产品的制作和运营,构建信息通信专业领域的社群关系。集群通过信息通信学术期刊网、官网、微信平台、科学网等,实现期刊内容的基础推送;通过挖掘论文的新闻属性,以视听化的形式在B站、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实现核心内容推送,扩大社会影响力,例如《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在公众号上推出“5分钟读懂论文”“视频解读”专栏,作者积极参与,通过视频推广,公众号文章点击量提升了近3倍,获得了作者和读者的广泛好评。

  集群紧跟国际开放科学出版形势,大力推动集群期刊OA出版,并积极探索数字化出版模式。持续关注国际知名预印本平台的发展趋势,调研其运营模式、管理机制、支撑技术等,为集群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提供指导。

  通信世界全媒体平台是我国通信行业领先的全媒体传播平台,由《通信世界》杂志、通信世界网、通信世界新媒体矩阵和工联网组成,通过新浪微博(通信世界网、通信世界周刊)、微信公众号(通信世界、融合时代)、EDM平台、合作平台(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一点资讯、搜狐客户端、百度百家等)四大平台进行传播。

  通信世界网已成为中国通信行业人员访问的首选网站。网站能在第一时间反映国内通信行业发生的重要事件,并做出详细深入的解读,网站还通过新华号、科学网、CSDN等进行多平台同步协同宣传。目前,通信世界网单日最高访问量达到720000PV、日平均访问量为672000PV、日平均独立IP访问106000。

  “通信世界”微信公众号的线万+。“通信世界”微信公众号是通信世界全媒体平台着力打造、自主建设的新媒体品牌,该公众号聚焦5G/6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行业新闻,传递最鲜活的产业资讯,独家报道行业动态,内容表现形式以行业分析的原创图文为主,与多家专业公众号进行合作转载推送,包括国家政策解读、市场动态解读、产业科技解读等。2022年“通信世界”策划并承办的5·17世界电信日大会关注度再创历史新高:新闻联播对大会进行长达1分5秒的报道,大会相关搜索量超过1亿,大会直播观看人数突破千万,媒体传播数量为历届大会之最。

  集群以开放协作为准则,以服务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为主线,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通过积累合作资源,发挥集群在行业背景、品牌、内容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内生裂变和外延扩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集群运营能力。

  科技期刊从其诞生之日开始,就与科学共同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端的学术资源和行业资源,比如有影响力的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

  一是增强交流互动。高校、研究院所、专家团队的认可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他们对期刊的评价将直接影响着其所属单位大部分作者的投稿意向。因此,集群大力开展与高校等学术机构的交流互动,增进彼此了解,拓宽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集群每年联合高校共同主办学术会议20余个,并开展“走进校园”活动,推动学术期刊进入高校、研究所认定目录。比如,《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创刊6年,已进入几十所高校的期刊认定目录。

  二是深化合作领域。学会是科技期刊提升影响力的强大支撑。我们除了通过开放协作的办刊模式,与通信学会、计算机学会、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电子学会、自动化学会、IEEE等学术组织在期刊建设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进一流学术期刊建设之外,近几年还与相关学会深化合作领域,探索对学会的服务支撑。比如,我们曾协助中国通信学会开展了信息通信类期刊分级评选工作,并顺利发布信息通信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深度参与信息通信领域期刊方阵建设,牵头组建中国通信学会期刊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并承担主要运营工作,助力学会落实期刊出版管理责任,同时也为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

  集群以刊为核心资源,逐步做强多元系列产品,以“出版+服务”的经营理念,形成以“刊、书、会”业务为主的产品链,从学术研究、技术解读、行业应用、科普教育四个维度,打造专业特色产品矩阵,实现多业务协同发展。

  图书是科技期刊的延伸和扩充,能更好地展现优秀科技成果,增加作者、读者与期刊的黏性。一是打造“信通社区”图书品牌。落实书刊融合策略,基于期刊集群积累的资源,每年策划出版图书品种超过170种。逐步形成了5G、6G、大数据、网络安全、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系列图书产品。二是策划专业特色精品图书。比如,于全院士的《空间协同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5G无线系统设计与国际标准》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承担的“5G丛书”“6G丛书”“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均来自于集群期刊优质专题的作者团队,权威性较高,学术价值较大。三是推动学术资源科普化,打造科普出版精品。邀请期刊编委会专家、优秀作者和科普达人组成专家咨询团队,共同进行内容策划和科普内容的审查与把关,比如《奇妙量子世界》《看懂芯片原来这么简单》等,其中《奇妙量子世界》获得2019年“中国好书”、2020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会议可以帮助期刊有效融入科研和科普环节,促进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一是品牌学术会议。比如,战略科学家及海外科学家参与的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已成功举办5届,已邀请了30多位国内外院士演讲;科技领军人才和政企需求方参与的数据科学家大会已连续举办3届;青年科学家参与的信息与数据科学大会已成功举办2届。二是科普教育活动。《无线电》在国内率先开始与“创客教育”“STEAM”教育概念紧密结合,先后参与组织深圳制汇节创客教育论坛、科技教育导师培训等活动,连续4年组织首都优秀科技辅导员西部科技辅导公益活动,举办的“无线创造,走向未来”线余万人在线观看,推动实现高端知识通俗化、科普化的“落地”。三是知名行业峰会。利用《通信世界》在通信行业的影响力,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传播优势,连续3年策划并举办了5·17世界电信日大会、中国国际大数据大会等,得到了工信部、运营商和行业的高度关注。

  科技期刊出版和传播平台作为世界各国争夺科技话语权的前沿阵地,其作用已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我国也高度重视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的构建,为期刊强国建设提供良好政策环境,为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国际学术平台搭建、期刊出版融合指明了方向。信息通信行业是构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供网络和信息服务,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以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更是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是我国和世界大国之间最核心、最重要的竞争焦点,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我国的技术优势领域。建设我国信息通信领域的一流科技期刊集群,我们深感肩负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也在不断探索,奋力赶上。

  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包括资源、能力、价值。这其中首先就是资源。20世纪50年代,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批杂志、第一套丛书,都与通信、电子技术有关,这些出版物为出版社赢得了巨大的声望。此后60多年间,出版社在推动通信、电子行业大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在通信、电子领域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作者资源和内容资源,为科技期刊集群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说,领域的雄厚积淀,是我们集群今天能够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自2015年以来,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两个强国”战略和工信部重点工作,集群快速布局多个重要新兴领域,规模迅速扩大,覆盖板块不断外延。在集群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优化结构,加强出版资源建设,已基本形成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集群的领先优势。《通信学报》在领域内具有极高的影响力;《通信与信息网络学报(英文)》国际作者的稿源达到50%以上,并快速入选EI数据库;《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发展迅猛,快速入选Scopus、DOAJ等多个国际知名数据库;《大数据》入驻今日头条仅2个月,关注用户就达到了13万以上,微信用户和订阅量持续上升,有多个专题曾入选政府内参,获得了各地政府和大数据局的高度关注。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都对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和要求。《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更是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我认为融合发展的重点:一是思维变革,要跳出纸媒思维,运用好互联网思维、创新思维、用户思维。二是技术更新,传统期刊的优势是优质内容,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核心竞争优势,但仅有优质内容是不够的,技术和内容要互为支撑,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期刊出版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信通期刊集群的数字化平台功能相对完善,具有一定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但期刊数量有限,数据资源还不完善,在这里也邀请同领域期刊的同行们加入信息通信学术期刊网,大家抱团取暖,合作共赢,共同服务学科发展。三是模式创新,整合集群资源,挖掘数据价值,实现资源转化。近几年,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新的模式,基于集群资源进行内涵式发展(即基于期刊内容和资源数据库,拓展图书、报告、视频、知识服务等产品链条,实现多元增值)和外延式发展(即发挥品牌优势、资金优势,实现自身的跨界拓展。比如集群围绕“两个强国”建设,抓住素质教育改革契机,发展青少年素质教育业务,2021年考级人数突破5万人次;抓住职业教育的风口机会,开发十多门培训课程,年培训人数超过7000人)。

  开放科动推动了学术出版生态的变革与重塑。以爱思唯尔为代表的国际重要出版商正在积极转变商业模式,以服务科学研究各个环节为方式,以数字平台为手段,收集越来越多的与科学研究相关的数据,正在从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商转型成为以数据为驱动的、服务于科学研究每个环节的平台和服务供应商,开拓新的市场和收入来源,从而应对开放获取商业模式的冲击。近几年,以预印本平台为代表的开放获取平台迅速发展,平台数量也在不断攀升。arXiv、bioRxiv、ChemRxiv、medRxiv、ChinaXiv、Jxiv等国内外预印本平台陆续出现,传统商业出版机构、学术组织、知识服务团队等都抢先占领预印本交流平台的建设先机。

  如今,数据被称为信息时代的“新石油”,而预印本平台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数据。若利用好,对于出版机构来说,不仅可以在期刊内容和专家资源建设上抢占先机,还可能挖掘智库属性,提出具有宽广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高质量政策建议。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同时,开拓新的业务市场。目前,我们集群正在牵头筹建国内信息通信领域的预印本平台,以中国通信学会期刊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工信部出版管理办公室为纽带,以国内权威科研团队为支撑,延伸信通传媒科技期刊出版的价值链。目前,这个项目已获得了中国通信学会和国内几个权威学术团队的支持。这些资源可以为预印本平台的快速布局争取更多的领域科技期刊的支持。

  科技期刊编辑是富有创造性的职业,其承担了挖掘和传播科技成果的重要使命,在科技服务链条中应发挥更多的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扩展编辑的学术视野、培养其学术敏感性和资源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专题策划、特色把握、学术交流。相比普通图书编辑来说,期刊编辑能够接触到期刊最核心的资源,对专家的需求更了解,对资源的挖掘、整合和运用更方便。为了把专家和内容留住,激发期刊编辑更多的创造力,提升其成就感和收入水平,我们集群的编辑大多既要做好期刊出版本职工作,又要挖掘精品图书选题,还要组织策划活动,一专多能,基本可以全方位服务专家需求,提供与科技出版和学术交流相关的一站式服务。

  吴尚之:今天,刘华鲁同志与我们分享了信息通信科技期刊集群“融合转型促发展,集群建设再出发”的办刊思路与经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系统布局,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集群着力纵向做深,调整期刊定位,聚焦发展重点。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已形成“学术+技术+产业+科普”的纵向发展模式,在理论前沿、工程技术、产业动态、科普实践领域持续出版最新成果。做好期刊布局,抢抓战略机遇,形成“传统领域+新兴交叉领域+科普领域”的横向拓宽格局,丰富期刊出版品种,扩展领域覆盖范围。

  二是坚持聚集资源,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集群发挥专家编委优势,吸纳国内外一流科学家深度参与期刊建设,提升期刊优质内容,增强期刊竞争实力。加强编辑团队建设,增强专业服务能力。通过明确统一的管理制度、工作机制、考核指标,对编辑部的工作进行引导和评价。高度重视主编及编委对期刊提出的发展建议,及时、诚恳地做出反馈和调整。

  三是坚持立足领域,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集群以服务“两个强国”建设为引领,坚持信息通信主航道,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注重系统性、权威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策划出版优质专题;注重实效性、实用性,面向数字经济主战场,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普及。通过组织策划领域特色鲜明的优质内容和专题,提升期刊品质,引领科技风向。

  四是坚持融合创新,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集群以完善数字化能力体系为重点,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通过推进传统出版数字化、探索新兴出版产业化,加快实现从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面向终端用户实现了基于智能推荐的知识服务,面向读者实现了主动精准传播服务。

  五是坚持协作运营,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集群以开放协作为准则、以服务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为主线,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通过积累合作资源,发挥集群在行业背景、品牌、内容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内生裂变和外延扩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集群运营能力。集群以刊为核心资源,逐步做强多元系列产品,以“出版+服务”的经营理念,形成以“刊、书、会”业务为主的产品链,从学术研究、技术解读、行业应用、科普教育四个维度,打造专业特色产品矩阵,实现多业务协同发展。

  最后,让我代表中国期刊协会,感谢刘华鲁同志的精彩演讲!感谢大家对“刊协讲堂”一如既往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科技信息期刊停刋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