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官网)
今年2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养老床位从15.9万张增加到17.8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不低于60%;全市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普惠性托位占比不低于60%,开设托班的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比重不低于50%。为了加强一老一小人口服务,这样的政策文件出台非常必要。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城市中的人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实现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已成为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
原文 :《打造城市友好的幸福圈》
作者 |本报记者 杜娟
图片 |网络
友好型城市: 宜居宜业的幸福感
近年来,各地根据自身发展特点,致力于打造各具特色的友好型城市。上海市2035年总体规划提出,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上海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推动社区生活圈行动;今年5月,深圳发布了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地方标准《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借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北京市打造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100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逐步建设残疾人友好型城市;武汉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致力于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成都也已启动青年友好城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行动;等等。
友好型城市一名源于英文中的friendly city。山东大学王佃俐教授将其解释为,为某一群体、对象的发展和保护,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针对性地建设、完善和发展相关设施与服务,提升生活品质,保障发展与权益。现在关于友好型城市的类型较多,其指向都是以某一特定群体为发展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历程,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5%,特别是北上广深这样的超大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在当前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城镇化战略背景下,近年来友好型城市建设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创新研究所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戚均慧认为,构建友好型城市,首要目标应该是全龄、全人群的友好。因为老人、青年和儿童的利益是互补和相关的。友好的内涵包括了一些基本需求:安全、便捷、良好的生活体验能更好实现自身发展、宜居宜业,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
上海交通大学韩志明教授指出,面对城市发展中的短板、缺失和弊病,世界各地城市都陆续探索推进友好型城市建设,从老年人到儿童,从生态到产业,从残障人士到外来人口等,甚至是全龄人口,围绕特定人群来推进友好型城市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水平,也能够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友好型城市建设是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也是循序渐进、面向未来的。
回答对谁友好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于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一座城市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紧密相依。就其本质而言,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背后,是城市包容性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王佃俐教授说。他认为这种包容性发展,就是不能忽略和遗忘某些具有特定需求的群体,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环境解决居民生活的后顾之忧,以儿童友好城市为例,城市要为儿童身心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完备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的空间与社会环境,致力于提升儿童生活品质;对于老年友好城市来说,养老服务发展、丰富老年生活则是城市和社区建设所应解决的问题。
韩志明教授认为,友好型城市建设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系统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方案。城市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激发人们的想象,满足人们的需求,理顺人们的关系,解决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问题,让城市更加文明、友好、包容、和谐。
友好型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们在城市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会有哪些不同的需求?国外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城市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做法和经验:为打造儿童游戏空间,温哥华会在社区建立屋顶游乐园,在社区绿地中设置儿童游戏空间。东京在上下学高峰时段,在学校附近实施道路封闭,确保儿童安全通过。为加强自然体验和教育,德国开辟了森林幼儿园。在哥本哈根,人均拥有自行车1.2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城市的重要道路都设有自行车道,并实行系统全面的管理来维护骑行环境。这种绿色交通方式对大城市中人的健康有促进作用,对环境也十分友好。伦敦在通勤高峰时段,利用水运交通缓解地面交通的拥挤,用数字化方式监控家庭能源的使用情况,鼓励错峰消费。纽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通过设置透水路面、绿植搭配,防治城市内涝,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每一个城市都是通过解决具体细微的问题,来创造一种友好、舒适、有品质的城市环境。这也体现出一个城市文明的程度。
长时间不运用的电器,最佳每个月定时通电、通风2-3小时,以防电器部件受损,影响运用寿命。
建设友好型城市,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对谁友好的问题。因为只有了解需求,才能解决需求。友好型城市对谁友好?怎样友好?中国人民大学马亮教授指出,城市友好的内容是多元的,涵盖了很多层面。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友好型城市的政策制定尤为重要。我们要建设友好型城市,首先要精准识别不同群体对城市服务的需求。比如城市洗手间的配置要考虑到残障人士、妇女、儿童等方面的因素。这需要城市管理者转变思维,过去以管理为主,现在要从管理转向服务。其次,需要考虑部门间如何联动。如何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不同群体需求并为其提供服务,这需要各部门政策的协调。最后,还有对友好型城市如何评价、检测、比较和提升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友好型城市评价体系,仍然还是从城市的体量和规模上来评判,而不是从评价体系和指数上进行评判。
复旦大学熊易寒教授认为,友好型城市应该是针对不同人群全方位的友好,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感觉到安全舒适。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某些城市针对特定人群的规划设计还不够友好,不能很好地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要。比如,城市在无障碍设施方面还可以有更大的改进;面对儿童开放的游乐和运动设施还不够,很多健身设施采用的仍是成人尺寸;在城市数字化进程中,要考虑到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化鸿沟,让他们即便不熟悉数字化软件也能够畅行无阻。
炎炎夏日,待在空调房里虽然凉爽,但待的时间太久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鼻塞、流鼻涕、喉咙干痒、关节酸痛,以及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症状。
让人和科技的参与形成合力
贝聿铭曾经说过: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2021年3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被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今年4月,中央宣传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针对不同类型的友好型城市建设,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个相关文件,为城市友好型发展实践提供了宏观指导。
友好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考虑老百姓的体验。熊易寒教授认为,除了借助数字技术,还要借助人的力量,让普通市民参与到重要政策的出台和监督中来:社区花园营造中,可以让人们来认领参与,共同建设小区楼道;营造放心、安全和熟络的邻里关系,为孩子创造更加安全的玩耍环境;让老人和孩子在一起,进而让更多人参与到社区生活中来。
马亮教授则指出,各地的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可以有不同特色。通过融合创新和设计能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要,让少数人群的需求也得到相应的空间和支撑。现在有城市在尝试把养老院和幼儿园放在一起建设,这种共生设计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8月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成都召开,上海向全国各省市推介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资源配置标准化试点的浦东经验。对此,上海交通大学熊竞副研究员指出,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工作要放到基层,才能对需求有更精准的了解。这不但要顾及差异性,还要具备可及性,贴近老百姓,体现均等性。15分钟民生服务圈借助大数据技术了解市民需求,进行资源调配,实现跨区服务,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便利。
数字化时代,使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帮助超大城市的管理更加精细、科学、迅速和全面。戚均慧规划师指出,未来城市可以基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数字孪生系统,把原本分散在不同条块的城市管理的力量联结起来。通过实时监测的数据积累,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支持,使之更加科学。超大城市可率先探索无人驾驶、网络教学、智慧公园等数字化手段,促进环境优化,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良好治理。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21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视域 | 有味道的城市:城市的味觉认识论
治国理政 | 人民主体性追求,深刻影响城市发展质量
打扫空调器时,必须关掉电源,避免触电或受伤害。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官网)
今年2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养老床位从15.9万张增加到17.8…
-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
自本人的头条号《奇云空间》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线以来,陆续发表了一批深受读者欢迎的科普作品。其中,有部分文章专门…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官网)
- 科学减肥法(正确的减肥方法和饮食)
-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考哪些科目)
- 某科学的超电磁炮2(某科学的超电磁炮S)
- 陕西专科学校排名(兰州专科学校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