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系统梳理我国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存在资源分散、规模尚小、重复建设、开放度低、专业性不足、功能不完善、交流不通畅等问题,缺乏吸纳全球科研成果的平台或载体,难以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角度整合技术供给体系,进而提出整合国家战略科技资源、构建系统深入的开放交流机制、提升交流平台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竞争情报人员作用和建立健全科研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为我国未来高端交流平台的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这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七个要点之一,对于促进科研信息数据的高效开放共享和广泛传播利用,全面提升对科研活动的服务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一些竞争领域涉及国家发展和安全特定目标,某些领域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已经成为国家核心战略资源,需要发挥国家行政力量,充分调动企业和科学家的科研创新活力,管好用好科技资源,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动权。
目前,我国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主要有科技论文资源数据库、学术搜索引擎、科技论文开放仓储、科技知识服务中心、学术社交网站、科研仪器共享和科技服务平台以及数据仓储中心等几种类型(表 1),总体上经历了从数据库建设、知识服务,再到创新服务的建设过程,为针对前沿领域建设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与国际著名科技信息交流平台所具备的功能相比较,我国各类学术交流平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科技论文资源数据库主要提供科技论文的内容汇聚服务,包括科技论文的集成、检索、全文下载或链接和引文等基础功能,尚不具备对科研活动全周期的支持。若要服务于科研活动全周期,就要求平台不仅仅汇聚论文,还应提供支持学术观点交流、前沿动态跟踪、科研成果及数据共享、基金项目机会识别、科研成果应用监测、个性化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合作伙伴推介等功能和服务。此外,我国主流的论文资源数据库均需要订阅付费使用,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知识流动,尤其是在重视系统创新和大众创新的时代,不利于从事生产实践的工程技术人员对科技知识的及时获取,从而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目前我国学术搜索引擎主要实现对来自不同学术站点的海量科研文献和科技信息的一站式检索,并通过特定的算法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后反馈给用户。尽管我国主流学术搜索引擎(如百度学术)索引范围十分广泛,但在检索精确性和完备性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还缺乏对论文开放获取的支持,尤其是无法对重要科技文献开放获取仓储(如国内外著名预印本平台)和数据仓储中心的资源索引支持,通常无法直接提供检索文献的免费全文下载链接。
科技论文开放仓储建设是推动传统期刊论文出版体系向开放、透明、高效的学术交流体系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其中重要的实现途径之一是预印本平台。但整体上我国科技界对预印本的认知程度较低,预印本平台的利用程度还十分不充分,尤其是在本土预印本的建设和发展方面,与国际著名预印本平台还有很大差距。例如,以COVID-19作为主题词(标题和摘要)在ChinaXiv中进行检索,结果总计20篇(8篇中文,12篇英文),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20年2月17日,最晚的一篇发表于2020年8月2日。而作为对照,中国学者在国际预印本平台(主要包括Research Square、medRxiv、SSRN、bioRxiv、Authorea、arXiv)上发布的论文已超过4400篇。
学术社交网站是互联网环境下科学交流重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渠道之一,主要用户不但包含科技工作者,同时包含广大社会公众,因而学术社交网站不仅为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及时、方便的渠道,同时也改善了科学家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促进了科技知识向社会公众的流动,增强了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支持。科学网是我国学术社交网站的典型代表,主要提供博客、圈子、论文新闻等服务,尚缺乏对科研成果的公开发布、共享、存储和检索等方面的支持。此外,整体上我国科研工作者利用学术社交网站进行科研活动(如学术观点交流和科学普及)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尚显不足。
该平台是我国工程科技领域首个以跨领域专业数据融合与深度知识挖掘为目标的公益性、开放式的资源集成和知识服务平台,构建了包括数字图书馆、专业数据库、实时媒体和互联网数据等多种来源渠道的数据海,资源总量超过44亿条、84TB,资源类型包括基础资源类(即文献和其他类资源)和特色资源类(即具有较强专业特点和本单位专有的数值、工具(事实)、行业报告等资源),实现了工程科技全领域数据汇集的重大突破。该知识服务平台通过共性技术的研究对数据进行抽取、打通和融合,实现了不同数据类型资源的初步打通;总中心门户实现了一站式工程科技搜索,可提供语义检索、关联分析等基础知识服务,并集成了各专业分中心建设的超过100个专业应用,面向广大工程科技人员提供在线余个国家重大项目提供主动推送、专题分析、预警监测等线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资源服务,目前仅实现了资源的汇聚功能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推动建设的国家级平台门户系统,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装备、科学数据与信息、自然科技资源等组成,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中国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对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影响深远。但目前主要实现了资源的汇聚功能,各资源之间的互联互通性不强,知识创新服务功能尚待开发。
目前,我国有很多颇具规模的科研仪器共享和科技服务平台商业化运营平台,提供仪器共享、实验外包、检验检测及科技众包等服务。但目前国内科学仪器共享政策实施细则和评价机制尚待完善,科研机构的科学仪器共享意识不足,缺少以市场供给和需求为导向的规模化共享平台,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我国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效率。
尽管我国科研论文与科技信息交流系统在近20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要应对人类新科技的挑战,引领前沿科技尚有很大差距。目前吸纳前沿科研成果的大多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交流平台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由于语言和网络方面的限制,我国对这些信息的利用率不高。面向中文科技论文和科研信息,我国已经建有相对完备的文献资源数据库,但是仍存在资源分散、规模尚小、重复建设、开放度低、专业性不足、功能不完善、交流不通畅等问题,尚没有很好地嵌入国家创新链和产业链中,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受限。
2.1 缺乏国际科技话语权与主导权,难以形成吸纳全球科研成果的平台或载体,甚至造成国内科技资源的流失
科技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从跟跑、并跑,到某些领域的领跑,已经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英文科技论文的发文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二,高被引论文的占比持续提升,这反映了论文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总体发文量却呈现下降趋势。《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中的数据显示,2009—2018年我国英文科技论文总体发文量为正增长,增幅为70.10%,而中文科技期刊总发文量则为负增长,降幅为2.64%,这一反差值得关注。如何让优质的科技成果发表在祖国大地上,在国内发挥更大的作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另外,长期缺乏国际认可的数据平台及国际期刊的限定,我国重要科技领域的大数据面临资源安全挑战。例如,我国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BIGD)于2016年初步建成,而在此之前我国在该领域产出的科学数据不得不提交至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和日本DNA数据库中心(DDBJ)等国际生物数据中心,数据外流情况十分严重,安全性和数据再利用都无法得到保障。
科技自立自强的举国体制需要激发出各创新主体的协作热情。当前我国科研激励机制还主要以学术评价体系为导向,而既定的评价体系注重考核论文发表的期刊层次,而不在意科研本身的质量和贡献。尽管我国正在进行“破五唯”的“分类分层”的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但若缺乏开放科学的学术激励机制,就难以形成开放的科研文化,科研主体交流协作的积极性不高,难以激发出大量因各创新主体协作而产生的重大创新性科研成果。目前我国无论在技术层面、产权层面还是机制层面,开放数据平台建设都严重滞后。
我国已经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中国知网、中国科技情报服务中心、中科院知识服务平台等多个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但大多只起到科技论文数据元数据或全文的收集和保存功能,即使有多源数据,其数据之间也缺乏连通性和知识的整合性,平台不具备服务于创新全过程的能力,知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较低。
由于战略前沿领域往往是交叉融合并快速变化的研究领域,依据传统学科分类体系难以对其科研成果进行归类,因而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建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各前沿领域的科研论文与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互联网环境下科学交流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许多国际重要学术交流平台也纷纷调整发展方向,提升知识服务保障水平,以适应科学交流新趋势。新形势下如何加速建设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提高平台资源的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从而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更有效的平台支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突破。
第一,围绕“十四五”瞄准的战略前沿领域,整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科技力量,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期刊,克服现有科技期刊“小、散、弱”的困境,系统提升高水平期刊平台、数据库的内容和服务品质,吸引高水平成果首发在我国科技期刊。
第三,建立科研成果影响力监测平台,及时发现和全面挖掘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为建立健全科研评价体系提供有效支撑,从而积极引导科研主体关注国家利益,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领军企业等核心科研主体的交流协作。这是组织国家重要科研力量对关键核心技术长期战略性攻关的关键支撑,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重要基础保障。
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整个社会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科学交流承载了科学知识生产和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流动、扩散、评价和吸收再创造的重要环节,开放、透明和高效的科学交流体系能为科技活动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有效支撑科学交流体系顺畅、良性的运作,我国高端交流平台建设应当把握好当前知识服务发展大势,深刻认识到开放科学是国际科学交流未来的主流趋势,加快形成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进而促进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
推进实施科研论文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实践,积极建设和布局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和科研论文开放获取仓储,构建系统深入的开放交流机制,鼓励科研主体充分发挥网络化时代知识创造众智、共创、协同的优势,解放科研生产力。充分激发和增强各主体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小微个体的积极性和活力,整体提升国家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我国科技交流平台主要实现了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的汇聚集成、分类管理和资源检索等一般性基础信息服务,但这些对科研活动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我国高端交流平台的建设应当创新知识服务理念,不仅要提供跟踪科技前沿的基础服务,更应该具有二次知识生产的功能,从而为该领域科学家、工程师、生产技术人员及企业家提供个性化知识供给;还应具有发挥“集体智慧”的功能,既要鼓励科学家发表新观点和新理论,也要鼓励工程师和生产技术人员发表经验数据和需求,这既有利于颠覆性创新,也有利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强化。
创新活动离不开科技情报服务,科技情报工作已在众多领域掀起创新浪潮,并在生物学和天文学等领域促进了众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应该充分发挥竞争情报人员在信息挖掘、数据整合、趋势预测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将其研究成果嵌入高端平台中,并建立与领域专家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提升平台科技信息的知识化加工能力和水平,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科研评价是服务科技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对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工作者的科研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进而影响我国高端交流平台的建设。针对长期以来我国科研评价中“五唯”和SCI论文指标使用不当的问题,需要系统性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励和引导我国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开放交流实践,从而推进科技信息的高效交流传播和高质量应用,为构建良好学术交流生态系统提供关键基础保障。
作者均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暨WISE实验室,其中,陈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创新管理、技术管理;王智琦,博士后,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科技管理;胡志刚,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学理论、科学计量学、科学知识图谱等;姜春林,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和学术评价;杨中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和专利计量。文章刊发于《创新科技》第21卷第5期。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标签:科技信息杂志社官网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加快建设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
以优势学科和知名机构引领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和高水平学科刊群逐步解决“小、散、弱”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研成果、交流科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科技竞争力和话语权密…
- 招聘|《中国科技信息》杂志、一点财经、字节跳动、中国经营报、北京鑫互联科技有限公
- 国际一流期刊水准!浙大儿院WJP位列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
- 关于为2022年度“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推荐候选新闻的启事
- 关于公布2022年度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入选项目的通知
- “版面费”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