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资讯

科技创新成绩亮眼 中国向世界科技强国全速迈进

科技创新成绩亮眼 中国向世界科技强国全速迈进

  “天眼”探空、“蛟龙”入海、“神舟”飞天、“祝融”探火、“嫦娥”奔月、“天和”遨游星辰、“复兴号”驰骋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人进入自己的空间站……2012年至2022年,中国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十年发展之路。这十年,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高被引论文数排名世界第二、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中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快速提升。这些亮眼的成绩,映照着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十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中国正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向世界科技强国全速迈进。“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王志刚表示。从党的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国把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部数据显示,中国科技产出量质齐升。2021年被引论文数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占世界比重为24.8%,比2012年提升17.5个百分点。这十年是中国工程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这十年建成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工程:上天的,有“天问”“天和”“嫦娥奔月”;下海的,有“深海一号”,钻探千米海底;陆地上的工程,有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中国港口。这些都是中国在世界上亮眼的名片。另外还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能源汽车和高产杂交水稻等重要项目也在造福人类。最近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有2022年6月发射的神舟14号宇宙飞船,将三名中国宇航员运送到中国的空间站。在太空停留的六个月中,他们将帮助实现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太空站建造的目标。十年发展进程中,科技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持续二十多年“三横三纵”技术研发,形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七年位居全球首位;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加快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研发攻关;连续十五年布局研发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供电煤耗最低可达到264克每千瓦时,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也处于全球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和示范工程已经在全国推广,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26%。除此之外,特高压输电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复兴号高速列车投入运行,这一系列重大工程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带动形成。研制成功“深海一号”钻井平台并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这十年,悟空、墨子、慧眼等科学卫星,使我国在空间科学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铁基高温超导、纳米限域催化、量子计算原型机、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高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引领我国在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纳米材料、干细胞等重要前沿方向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曙光”超级计算机的问世,有力带动了相关新兴产业发展;中科院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烃等多项技术成功实现商业化,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解决方案;分离出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毒株,研制了多款疫苗、检测试剂……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实现科学目标,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通过技术验收,这意味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全面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此外,科技助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有力支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还有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川藏铁路、东数西算等,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等,工程科技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十年,一大批世界级工程相继问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中国港口,向全世界发出一张张响亮的名片。2022年上半年,中国科技创新重磅成果频出。依托“中国天眼”FAST产出的一批原创成果集中发布:FAST中性氢谱线测量星际磁场取得重大进展,首次揭示快速射电暴爆发率的完整能谱及其双峰结构……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中不断突破,充分证明我国科技实力进一步飞跃。“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事业的蓝图已经绘就,科技创新事业在不断向前发展。”王志刚说。多种因素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包括政府和企业支出的增加以及科学体制改革。这十年,我国科技领域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突破了载人航天、卫星导航、深海探测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十年来,中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1.91%提高到2.4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达到历史最高值,约占研发支出总额的6.09%。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处在世界前列。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4.9万家增至2021的33万家。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除了增加对科技发展投资外,中国还坚持以改革促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王志刚表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十年科技体制改革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了良好创新生态。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我国还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尽可能赋予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人员;形成了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平台,包括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主体能力建设也得到强化,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十年来,中国还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持续发展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类生命健康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的联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应看到,我国科技创新在原创能力、高端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弱项,既要抓住重要发展机遇,也要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王志刚提醒。

  9月27日7时50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试验十六号A、B星,试验十七号等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 颜鹏飞 摄)编辑:李芊诺责编:张永杰审核:陈雪辉热文排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国内科技新闻网站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