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资讯

科技“盛会”二十年

科技“盛会”二十年

  中国科学报社的会议室里人头攒动,每个人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着。资料折叠、装封。不一会儿,每个人面前码起一摞信件。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动手折叠纸张的声音。这个场面已经是第20次重复了。

  一年一度的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活动,被很多院士称为一年一度的“科技盛会”。

  这是中国科技界、新闻界极其关注的一项活动,为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动向,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其评选的新闻标准有二,一是对世界或中国的科技进步有重大贡献;二是对世界或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推动作用。

  评选活动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那时,国内媒体盛行评选“十大”之风,各行各业的“十大新闻”、“十大经济人物”、“十大风云人物”、“十大魅力城市”、“十大品牌”等评选纷纷涌现。中国科学报社也希望通过自身宣传的主渠道科技领域,回顾一年来的科技新闻和事件。

  1994年,中国科学报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推出了“两院院士评选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活动。

  1996年,评选活动更名为“中国重大科技事件”,1997年正式改成沿用至今的名称“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主办方则变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办公厅)和中国科学报社,并延续至今。

  这项坚持了二十年的评选活动,为了保证其科学性、权威性,主办单位一开始就确定完全由两院院士参加投票评选。如今,每年的评选新闻发布会,都有几十家媒体踊跃参加。

  评选的流程也很清晰。第一步,向两院院士、科技工作者、科技新闻工作者征集候选新闻;第二步,主办单位筛选出候选新闻,通过邮寄的方式传递给两院院士,由他们投票评选。

  “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评选活动不时闪现出炫目亮光。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从2000年至今总计空缺了九次,最近连续三年无人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的研究”项目摘得2013年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桂冠。而“铁基超导材料研究获重大进展”曾在2008年就被两院院士评为“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二十年科技进展新闻的评选,实际上也是二十年来对中国和世界科技进展的强烈关注,尤其表现在对中国科技进展的追踪上,可以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缩影。

  纵观二十年的评选结果,中国科技进展可谓突飞猛进、异彩纷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生活中的主要角色。

  对科学发展起核心作用不再是一两项科学技术,而是呈现出群体突破态势。具体表现在信息科技、纳米科技、航天航空“飞天”、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等工程的高科技群体。这标志着科学技术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群体集聚的时代,尤其是在交叉领域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科技进展神速。先是载人航天,紧接着“嫦娥”登月。特别是2001年后,几乎是连年有进展。这类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项目发展之快,与国家高度重视、资金投放充足、科技实力雄厚有重大关系,充分展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巨大发展。

  交叉学科的发展也成为新的亮点。最显著的要数医药和农业领域。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其被广泛用于医药和农业领域,不但项目本身是基因技术的突破,同时也为医药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应用价值。

  这里面还有个故事。1997年1月,在1996年“中国十大科技事件”发布会上,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路甬祥在致辞时提了一个建议:中国科学家不能仅看到国内的科技进展状况,还要有世界眼光,看到一年之内世界科技进展的情况。这样才能既看到自身的进步,同时又看到世界科技发展的踪迹。

  在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中国工程院院长都有精彩点评。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前四项成果都是多国科学家合作取得的。路甬祥认为,科技是全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尽管二战结束后,世界科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但是美国取得的很多重大成就也是由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的科学家共同参与取得的。因此,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重要趋势。也认为,评选世界或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它有利于普及科技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依然延续一贯强势,在2004年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活动中,有八项由其主导或合作参与的项目新闻入选。而日本、法国、以色列乃至韩国,在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活动也都有所斩获。

  已经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说,以往他每次都参加评选,后来感到自己年事已高、知识面不够广,所以最近两年都没有参与投票。但他却肯定的告诉记者:评选活动对于提高全民对科学的兴趣和重视有好处,值得做。

  也有部分院士对评选提出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认为应由院士推荐候选项目,并写出评选理由,然后再进行投票。

  五十出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属于院士中的少壮派。在他看来,评选要对自说自话未雨绸缪,否则会浮躁尘上,丧失公正,错过重要的发展机遇。

  评选“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就像在科技百花园中采摘,但是否真的能采摘百花园中最靓丽、最鲜艳、最具有代表性的花朵,的确是一个问题。在世界科学前沿领域,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身影,他们的重大发现和科学创造无一不让国人感到敬佩与欣喜。

  在2006年年初召开的中国科技大会上,中国首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客观地讲,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不相匹配的,这在“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评选结果中中国身影稀少上就可窥视出一二。

  当前,片面追求量化论文、奖项和科研经费的评价体系加剧了中国科研与应用脱节,并不利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而“重奖励轻实效、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也导致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关心获奖胜于关心应用,难以潜心研究出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曾撰文指出,科技奖励设置、申报机制和评选机制不够科学,重项目轻人员,行政主导分量较重,削弱了社会奖和行业奖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获得一级政府奖励成为申报上一级政府奖励的基础,使过度虚假包装成为自下而上的组织行为,申报和评选过程容易滋生学术。

  科技奖励附带过多的荣誉和物质利益,造成学术不端和造假行为愈演愈烈。因此,无论是单位抑或是个人都会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不择手段地追逐奖项,与科技奖励制度鼓励研究和创新的设立初衷渐行渐远。

  “这种反差充分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科技研发实力与世界顶尖水平仍然存在相当差距,尚须长期艰苦努力;二是我国科技界长期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轻成果”的浮躁风气和价值取向,如果不加以纠正,势必会影响我国科技界在世界科技进展中的贡献和地位。”沈文庆一语中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科技资讯属于哪级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